龙川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

点击这里关注:天星院

第九章、荫生天子——帝王之术
二、龙川究竟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

根据胡氏宗谱抄存的《宋·赖文正公答世祖论定龙川阳址书稿》所载:

 

1、确定村居的发展和朝向,要求村子尽量向外发展。原来的朝向是龙须山,赖文正认为“龙山虽好而在凶方”,建议改朝龙山附近的小山~丙山,就是石镜山,山崖如石镜,传说能照人三世形象。形成“佳宾缔合握手,登堂倾泻,中抱龙山”的格局。

 

2、改造下水口,传说原来下水口在胡氏宗祠对面即突然下拐,折向东方南向出口汇入登源河,后改为正对面向龙须山出口,使之朝正东,然后折转南流,并将出村口的河堤砌成环形上弯,这样一改,使村居于环水的湾里,成为“祸患永消除”的旺发之地。改造水口朝向的同时,还将水口段河床人为抬高。这是依据赖文正的理论,即龙川自东北流来,“佐朝臣蛇斗,排衙水口应当朝高”。这样改的结果是使村中龙川水趋于平缓,不致于流速躁急。抬高水口段河床后,放慢了流速,而登源河主道低,上涨一尺水时亦不会倒灌入龙川多少,所以这一改造是十分巧妙的。

 

3、在河上架桥“锁钥”,即修桥。在胡氏宗祠上下河道共有三座古平板石条桥,三桥之中最为特别的是中石桥。中石桥架在奕世尚书坊和都宪坊之间的龙溪上,桥长10.4米,宽2.3米,厚0.4米,可以说是石梁桥中最厚实的桥梁。据说在全县乃至整个古徽州范围都没有超过它厚度的桥梁了。桥为一墩两孔,各用五根巨形麻石条搭成。

 

为什么要这样做?

原因主要是为加固石坊的基础。石坊离河很近,很容易被洪水冲毁基础,有了厚实的石梁,就可以互借两岸的抵力,使两岸成为石坊基础的后盾。当时建造中石桥的主人胡念五公,希望子孙路过这里能够以十全十美要求自已,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而五根石条,象征着东南西北中五方财神,清人姚福均说:“出门五路皆得财也”。象征官、民、商、释道、兵的“五道”。

 

这座桥是古代连接进村大道的主桥,所以要考虑进村人物的各种庞杂身份而特别设置。奇怪的是,三座古石桥中没有一座古石拱桥,这是为什么?原来,在徽州民间水渠里有立水闸聚财之说,而立水闸的地方,必先在水渠上架一道似桥板的石梁,以挡住闸板,所以,一道平板桥就象征着一道水闸,三道“水闸”就足以把村中水源,财源保住,而石拱桥不似水闸,高大漏气,所以,龙川胡氏不用。

 

不过,现在的龙溪之上你会发现有五座桥,那是景区为了增加小桥流水的景致,在不损害前人“创意”的基础上,在上下两道“水闸”之间新架设的一座石拱桥,一座木栏杆桥,与古桥有机结合,相映生辉。石拱桥两侧各立莲花望柱八根,寓意“四方迎宾,八面来风”。木栏杆桥名“康惠桥”,此用胡富的谥号命名,胡富致仕返乡后,曾捐造过山官桥等多座桥梁。

 

经过如此一系列改造,龙川风水更加完美,致使胡氏世代人才辈出。椐《胡氏宗谱》记载,仅宋、明、清三朝,龙川就考中进士11名,其中明朝就有7名,最为著名的是“一族开三府”的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副都御史胡宗明三人。更为至高无上的是当今的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是龙川人。今天的龙川村依然居住着那户丁姓人家,在封建设会,生女孩不算传宗接代,生男孩才算传宗接代,在人口自然发展的情况下,何以保证24代都是代代单传。建国后,丁家与胡家处于平等地位,却仍是三代单传。这些都是龙川风水宝地有力的佐证。

 

屯溪至绩溪县城不足60公里,而龙川至绩溪县城也大约只有10公里,我们驱车很快便到达了目的地。一下车,便见一翼角飞檐的二层旅游服务大楼矗立面前,二层正中有“中国龙川”醒目大字。在我的记忆里,直接冠以“中国”字样的景区并不是很多,非大牌景区而不能。敢如此冠名的景区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积淀,而“龙川”敢如此冠名,由此可见一斑。

 

穿过服务大厅,便是一个有水有桥有亭的园子,名“仁和园”。据说这里曾是龙川胡氏世祖念五公当年接待有“地仙”之称的风水大师赖文正的馆驿旧址。传说赖文正是江西赣南客家人,这次云游路过来到徽州,在当地相当长时间也无人识得,没想到到龙川却受到念五公盛情接待,暂住此地,宾主款款相待在这里谈天论地,说国事家运。于是在赖文正的指导下,念五公对村中阳基的朝向,水系的走向进行了治理调整,又对这处驿馆的阳基风水进行了改造。现在,景区依据有关历史资料,进行了恢复。“仁和园”一名,典出《论语》:“以德行仁者王”,《礼记·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前者说,处世以德,取义成仁,后者则说,人与人之间当亲爱友善,和平相处。

天  星  院

返璞歸真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道法自然 學史悟道回歸本源

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精彩

©(c)2014 daniel 技术提供

首 页

天星学堂

天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