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基础知识

点击这里关注:天星院

【道教与道士】
(1)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主。发源最早,始於轩辕黄帝,为中国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称道教。尊奉《老子》一书为《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
(2)道教徒对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所以《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道与德】
(1)道:是道教教义的核心,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说,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认为:在万物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还有神仙居住的所谓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化为三种气,再化成三位至高无上的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道教信奉的神还有许许多多,拥有庞大的神团系统。如三官、四御、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东岳大帝、碧霞元君、斗姥元君、骊山老母、关圣帝君、城隍、土地、灶君、门神等等。
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所以“道”能使一切有形在三清众神面前,不论贵贱、贫富、聪愚,一律平等。道教强调,任何人都可以信仰道教,都能够学道、得道。
《老子想尔注》把“道”说成是“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词一耳”。
《混元皇帝圣纪》也有类似的说法:“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这是把太上老君看成了“道”的化身
“道”为“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就是“道”的化身,
(2)“德”和“道”是一个整体,成为道教教义的核心。《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贵”的“德”指的是这个“德”。
《清静经》中说:“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动的准则,必须做到既要修道,而更要积德。
《道教义枢?道德义》说:“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不一,二而不二”。所以可以说,凡是符合“道”的准则的,便是“有德”;凡是违反“道”的准则的,便是“无德”。《西升经?序》云:“道之在我谓之德”。按照“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教强调,修身、治家、统治天下,都应该修道,从而使“道普德溢”,以达到太平和仁爱。
道教将“德”按态度区分为“阴德”和“阳德”二类。所谓“阴德”,是指个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谓“阳德”,是指个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阴德”密惠,“大以及于人,小以及于物,修身积德”。
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说,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认为:在万物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还有神仙居住的所谓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化为三种气,再化成三位至高无上的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道教信奉的神还有许许多多,拥有庞大的神团系统。如三官、四御、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东岳大帝、碧霞元君、斗姥元君、骊山老母、关圣帝君、城隍、土地、灶君、门神等等。

【三界十方】
(1)三界者有三:
一以时间而言,分为无极界、太极界、与现世界;
一以空间而言,分为天界、地界、与水界;
一以道境而言,分为欲界、色界、与无色界。皆称为“三界”也。

(2)十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为十方天也

【五等仙】
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

【无为】
(1)《道德经》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早期道教以“无为”作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
(2)《淮南子?原道》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魏晋以后,“无为”逐渐成了道教社会观的基础。河上公的《老子注》声称:“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所谓“治身”的“无为”,应当“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这样才能全身、去危、离咎。所谓“治国”的“无为”,应当按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治理天下,这样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3)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云笈七签》指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可见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所以说,“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

【清静】
(1)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中,“道”才会来居。于是,“清静”成了道教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种思想,追跟寻源,还是出自《道德经》。
(2)《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道教强调“清静”,目的是为了“真思志道,学知清静”。
(3)《老子想尔注》主张:“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还指出:“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止”。这是说,学道的人只有“无欲”而“清静”,才算符合“道”的规律,才有可能得道。
(4)道教认为,学道者只有先做到了“寡欲”和“无为”,才有做到“清静”的可能。

【寡欲】
(1)寡欲:就是少私欲或节欲。《老子》第十九章,在谈到治理社会时,要求能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道教将“寡欲”作为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认为道教徒为人处世,应该时时节制个人的私欲。
(3)唐宋以后,“寡欲”与内修术结合在一起,从而要求修道者,“在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乱,无事而不为,无时而不寂”,达到“无欲”的清高境界。
(4)《道德经》所说的“寡欲”,其实并不是“绝欲”、“无欲”的意思,只不过是应该“去甚、去奢、去泰”,即不极端、不奢侈、不过分。特别是现代社会,要求学道者绝对“无欲”是不现实的

【不争】
(1)在道教教义中,“不争”则是人们顺乎天理而不强求的原则。而这种原则,是天地万物的运行以及人的为人处世都必须遵循的。
(2)《老子想尔注》说:“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并指出:“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
(3)《云笈七签》有:“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故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亡,是以有兵甲而无所陈之,以其不争。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大家都知道,俗人所不争的事物,一般都是不祥的;俗人所不欲的事物,基本都是垢辱的。道教徒的“不争”,还不仅仅是谦让,而且还得一心为善,绝不造恶。
(4)道教认为,一个为善的道教徒,即使“不争”,也不会不胜利;即使“不言”,也会有响应的人。这是因为,“不争”的高尚行为,自然会感动周围的人。“不争”本身是无声的语言,标志着一个道教徒的思想境界。

【天人感应】
道教将“天人感应”纳入教义,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能够相通。道教有关“天人感应”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是从天地与人体相类这方面来解释。
《云笈七签》引《真文经》之说:“人之生也,头圆像天,足方法地,发为星辰,目为日月,眉为北斗,耳为社稷,口为江河,齿为玉石,四肢为四时,五脏法五行。与天地合其体,与道德齐其生”。人体所有的部位,不仅与天地相对应,还和“四时”、“五行”相联系。所以,治国就好像治身,都应当贯穿于“天道”。

第二,是从神仙与世人相通这方面来解释。《神仙可说论》说:“五脏六腑,百关四肢,皆神明所属,各有主守”。所以,人的内丹修炼可以与自然相通,得天地之精华。第三,是从人的言行受到天的监视这方面来解释。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道教十分重视人的生命,因为道教讲的是长生不死,修道成仙。对于生,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说明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而且处于一个危险的状态之中,所以要求人们“深根固蒂”,追求“长生久视之道”。《太平经》中主张乐生、重生。总之尊重生命是道教的一贯主张,主要包括:
第一,尊重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反对轻生自杀,也反对杀害他人,要求洁身自好,修身养性,追求长生;
第二,尊重动物的生命,认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灵性,即有道性,由于悟性有早迟之分,所以修道阶次有快慢之别;
第三,尊重植物的生命,认为植物和人一样具有灵性,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也能够修炼成仙;
第四,尊重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做到上述四点既度己又度人,《度人经》云:“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济世利物,齐同慈爱】
首先,济世利物是道教修炼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济世即普济世间,利物即利益万物。其次,道教认为济世利物不仅帮助了他人,而且有利于自己仙道的修成。老子曰:“赈穷补急则名生,起利除害即功成”。葛洪曾对弟子解释云:你们之所以不能够成为天仙,而做了个地仙,是因为“前世学道受经,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他人得道”。故道教修道时强调 “济世利物,齐同慈爱”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道教自有自己的创世纪,<<常清静经>>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是道教宇宙生成论的最简短的概括.道教的创世纪,以<<太上老君开天经>>讲得最为清楚:第一大世纪,混元:"太清之外不可称计,虚无之里寂寞无表."而后,"八表之外,渐渐始分.下成微妙以为世界,而有洪元."故"洪元"是道教的第一大世纪,
第二大世纪,太初:经万劫而有"混元",又经万劫而有"百成","百成"八十一万年后而有"太初"."太初"是道教的第二大世纪,此时,太上老君从虚空而下,为"太初"之师,"口吐开天经一部",四十八万卷,一卷有四十八万字,一字辟方一百里,以教"太初",此时分别天地,创造日月人.
第三大世纪,太始:"太初"既没,进入道教第三大世纪"太始",此时太上老君下凡为师,"口吐太始经一部,教其太始置立天地"."太始者,万物之始也".第四大世纪,太素:太始而后是"太素"世纪,"天生革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长生".------此为上古.中古始于"混沌"之世,历"九宫","元皇","太上皇","地皇","人皇","尊卢","句娄","赫胥"和"太连"."太连"之时,"天生五炁,地生五味,人民食之,乃得延年".下古时,首有"伏羲",老君下凡为师,名郁华子,教伏羲,推旧法,演阴阳,正八方,定八卦,此时,人民"皆衣毛茹血,腥臊臭秽,男女无别,不相嫉妒,冬则穴处,夏则巢居".伏羲之后有"女娲","女娲之后有"神农",此时,老君下凡为师,曰大成子,"作<<太微经>>教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与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兽之命也".神农之后有"燧人".此时,老君下凡为师,"教燧人钻木取火,续日之光,变生为熟,以除腥臊".燧人之后有"祝融",老君下凡为师,号广寿子,"教修三纲,齐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经>>.次有"高原","高阳","高辛","仓颉","轩辕黄帝".此时,老君下凡为师,号力牧子,"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黄帝之后有"少昊","帝颛顼","帝喾","帝尧","夏禹"......至于天地的开辟者,有说"太上老君",有说"元始天尊",有说"灵宝天尊",如<<九天生神章>>说:"三号虽殊,本同一也",要之,都是"道"的人格化与别名.

【生道合一,长生久视】
(1)道教以生为乐,重生恶死,甚而追求长生不死.
在早期道教行世时,便已强调重生的教义.如<<老子想尔注>>便把<<道德经>>第十六章中的”公乃王,王乃大”改为”公乃生,生乃大”;把第二十五章中”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的”王”字改为”生”字”.<<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又如<<太平经>>中说:”夫天道恶杀好生.”葛洪更强调服食金丹”能令人不老不死”,而且是最好是止家不死,当活神仙.这也是追求生,以至于永生.
(2)道教认为,人的生命并不决定于天命.<<西升经>>:”我命在我不在天,成丹还金亿万年”.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安神固形,便可以长生不死.道生万事万物,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而一,一而二,是须臾不离的.
(3)修道养生的方术。
正是由于道教有生道相守,生道合一的基本教义,故而道教采用了许多修道养生的方术,如外丹,内丹,存思,守一,服气,服饵,导引,行跷,房中,守庚申等等,以求达到“保神固根,精气不散,淳白不分,形神合道”,而达到生道合一,长生久视,即<<道德经>>云:“深根固蒂,长生久视”.

【四恩有三】
道教以报恩为重,故以四恩应报。
(1)四恩者:一天地恩,二君主恩,三父母恩,四师长恩。凡此四者,皆宜回向以报之。
(2)三有者:一有情者,二有识者,三有缘者。凡此三者,道皆应亲之。所以“四恩三有”为信道者,须念念不忘之也。

【三皈五戒】
(1)三皈者:皈依道,皈依经,皈依师,为皈依三宝也;
(2)五戒者: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邪淫,四戒妄语,五不酒肉。
此三皈五戒为学道者入道之初,首要遵守之规律也。

【三业与六根及六尘】
(1)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谓身口意三者所起作用之业也。
(2)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心根、意根,谓此六官能生六识之根,故谓六根。
(3)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谓此六境,能由六根而染尘污,故谓六尘也。

【三障与十恶】
(1)三障者:魔障、业障、灾障也。一、因贪嗔痴等之惑,而生魔障。二、因五逆十恶之业,而成业障。三、因三灾八难之遭,而见灾障。
(2)十恶者:口有四恶:绮语,妄言,恶口,两舌。心有三恶:贪,嗔,痴。身有三恶:杀,盗,淫。合为十恶也。

【三涂五苦】
(1)三涂者:一、火涂,地狱道猛火所烧之处。二、血涂,畜生道互相澉食之处。三、刀涂,饿鬼道被刀剑逼迫之处。又以:一者考对前非之涂,二者畜生偿酬往业之涂,三者饿鬼苦对最深,渴饮火精,饥则食炭之涂,号曰三涂。
(2)五苦者:一、刀山地狱之苦,二、剑树地狱之苦,三、铜柱地狱之苦,四、护汤地狱之苦,五、溟泠地狱之苦,是为五苦。

【三灾八难】
(1)三灾者:遭受三大天灾也。一、风灾,二、火灾,三、水灾。
(2)八难者:一者得生人道难,二者去女为男难,三者形体完全难,四者得生中土难,五者值有道君难,六者禀性慈仁难,七者值国太平难,八者与三宝相遇难,谓之八难。《云笈七签》卷三十五“杂修摄”的八难为不废道心一难,不就明师二难,不托闲居三难,不舍世务四难,不割恩爱五难,不弄利欲六难,不除喜怒七难,不断色欲八难。

【五行与相生相克】
(1)金、木、水、火、土,为五行。
(2)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3)相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4)道教还把人体的五脏,也以“五行”来解释:肾为水,心为火,肝为木,肺为金,脾为土。所谓“相生”是:肾气生肝气,肝气生心气,心气生脾气,脾气生肺气,肺气生肾气;所谓“相克”是:肾气克心气,心气克肺气,肺气克肝气,肝气克脾气,脾气克肾气。“五行”与“五方”也有关系:木主东方,火主南方,金主西方,水主北方,土主中央。

【道教三宝】
道教原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宝君,上清灵宝君,太清神宝君,为道教三宝,尊为最高之神。然因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为三宝者:
(1)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奉道法之“道、经、师”三宝。
(2)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气、神”为修养性命,作出世工夫的三宝
(3)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宝。(盖基於老子三宝章云:“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是也)

【承负】
“承负”即“因果”也。意思是前辈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受祸。因为有“承负”,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贯行善,但却经常得祸;有的人一直行恶,但却经常得福。道教认为,这是由于“承负”使人蒙受的。即本人如果造恶,子孙就会得祸;本人如果行善,子孙就会得福。同样,本人的命运是在为祖先承担后果,祖先如果造恶,本人就会得祸;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会得福。就如同祖辈积财,后辈享受,祖辈欠债,后辈还钱一样。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即是这种理论。

【守庚申】
人身中有三尸神,每到庚申之日,即上天报告人的过失。三尸分为上尸名彭倨,中尸名彭质,下尸名彭矫,所以也叫三彭。也有称为玄灵的。也有称为青姑、白姑、血姑的。道教为了除去三尸神,采取了许多办法。一种是去欲。所谓“欲生则三尸生,欲灭则三尸灭”。一种是服符诵咒,一种是厌胜,一种是服药,一种是服气,流行最广的是守庚申。所谓守庚申是在每月的庚申日,彻夜不眠,阻止三尸上天报告,或者斩却三尸神。

【道教哲学】
道教哲学是由道家基於易理而来,易之无极生太极,太极分生阴阳两仪,而生四象,而成八卦。阴阳二气变合,而生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气)。而此五行,布於四方,运於四时,化育万物,变化而无穷尽。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谓道之理,即太极阴阳的原理也。

【学术思想】
道教哲学思想,是根据易之太极原理,已如上述。至其学术思想,则以道教《五大经》为修奉的中心经典。

【道教五大经】
道教以黄帝之《阴符经》。老子之《道德经》,庄子之《南华经》,及《黄庭经》(金阙后圣君著),与《文始经》(关尹子作)为五大经。而此五大经中,又以道德经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与必修之经典。

【道德经之旨要及定义】
老子所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部,其旨要在於“自然、清静、无为”,乃为道教修奉的中心,尊为圣典。上下两篇计分八十一章。上篇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为 “上经”,开章首句曰:“道可道,非常道”,故称为“道经”。下篇自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为“下经”,头一句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称为“德经”。合上下两篇,乃称为“道德经”。


【符】
答:符,也称“符字”、“墨”、“丹书”。为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道教谓可用它来“遣神役鬼”、“镇魔压邪”。东汉时张道陵张角等均曾以符为人“治病”或“驱鬼”。后正一派道士盛传其法。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有亲幸道坛受符事,魏太武亲受,自是之后,每帝即位,必受符以为故事。

【斋醮】
答:道教设坛祭祷的一种仪式。即供斋醮神,借以求福免灾。其法为清心洁身,筑坛设供,书表章以祷神灵。斋者,戒洁行事,古人於祭祀之前,必先斋,斋必有戒,故亦云斋戒。醮者、祭也,祈祷也。道教所建祈禳法事道场,皆曰建醮,又统称为“斋醮”。

【炼度】
答:道教认为,通过符或内丹术可使亡魂受炼,消除罪业,重获神形,获得度化,故称炼度。炼度,是超度亡魂中的一种科仪。

【敬香叩拜】

(1)敬香,有两种:
一是殿主烧香,此皆用线香,以三炷为准,插於大香炉内,炷与炷之间距,三炷平列以不过寸宽为合格,故有“烧香不过寸,过寸神不信”之谚。
二是坛主拈香,此香以檀香为之,敬拈擅香,非常讲究,每炷擅香长短粗细,长不过寸,粗不过分。坛主拈香时,初炷香熟入炉中间,二炷插於左,三炷插於右,三炷香平列并拢。香炉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

(2)叩拜:
叩拜,叩拜礼,是我国民族传统礼仪,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仪规,用不同的礼节以表示,故有九拜之仪。“擎拳恭手”,是以表示恭敬之意。后世演变成叩头作揖礼,直到现在,道教仍行叩头作揖礼。叩头有三叩、九叩之别。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为一礼。与上圣高真祝寿、庆贺道场毕要行三礼九叩。叩头虽用拜垫,实际是五体投地,即双足,双手著地,头磕下去时要头著手。足站成八字形,双膝与手同时著地,左手搂著右手,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身为一,表示著“八十一化”。

【早晚功课】
答:玄门早晚功课,是道教徒早晚必诵的两部经典,是修道者的基本法则。功课者,课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修道之士要认真习诵,理解经意,深悟玄理,脚踏实地按经旨行持。道教讲结三缘:《早课》诵清静经,即分轻清之意,为祈求国泰民安,忏悔罪业,也可结仙缘。《晚课》诵救苦经,超度鬼魂,可结鬼缘。
《午课》诵三官经,可赐福、消灾、解厄、赦罪,可结人缘。

【万法宗坛】
道教原有四派法坛,龙虎山天师派是为正一玄坛,茅山三茅君派则为上清法坛,阁皂山葛仙翁派称为灵宝玄坛,西山许旌阳派号为净明法坛。后因三山甚少传世,元时天师奉旨领天下道教事,故三山法均收归龙虎山天师府,乃改正一玄坛,为“万法宗坛”,至今仍之

39【八卦】
(1)八卦:乾、坤、坎、离、震、巽、艮、兑。
(2)涵义: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离卦代表火,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风,艮卦代表山,兑卦代表泽。相传“八卦”是伏羲氏所创。后道教经籍吸收阴阳八卦思想以衍经义,特别用以指导修炼内外丹。

41【道历】
道历为道教专用之历纪也。系按我国夏历为准,用六十甲子以纪年。推算之法,由黄帝纪元(公元前二六九七年)开始,迄今(公元二00二年)道历为四六九九年。唐朝曾因老子为其始祖,乃以老子降生年(公元前一三00年)为道历之开始,但至宋以后,则仍以黄帝纪元为用也。而道教斋醮道场,所用表奏文牒等,则皆书以天运甲子之岁,因对神明故不用道历纪年也。

42【全真道三大祖庭】
(1)山西永济的“永乐宫”(吕祖)
(2)陕西户县的“重阳宫”(王重阳祖师)
(3)北京的“白云观”(丘祖)。

43【十方丛林中常住道士如何分工】
答:十方丛林中的常住道士有细致的分工。最高负责人是方丈,或监院(住持),即观主。方丈、监院以下有:客、寮、库、帐、经、典、堂、和号等八大执事,分头负责八个方面的事务。

44【道士服饰】
自刘宋陆修静始,道教服饰有了规定。现在道装有:
(1)大褂,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
(2)道袍或称“得罗”(得读“朵”音),袖宽一尺八寸,袖长随身;
(3)戒衣,袖宽二尺四寸,袖长随身,黄色黑边,受戒时穿;
(4)法衣,花衣,或称“班衣”。大褂为日常服,法衣是作法事或宗教大典时高功和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经师上殿时穿的绣花衣。

45【道冠】
(1)黄冠(即月牙冠或称偃月冠)
(2)五岳冠(覆斗形,上刻“五岳真形图”,必须受过戒的方能戴)
(3)星冠(覆斗形,上刻五斗星形,老修行拜斗时戴)
(4)莲花冠(也称上清冠,一般是高功才戴)、
(5)五老冠(莲瓣形,中绣五老像,亦为高功做超度时戴)。

46【道巾】
道士戴的帽,称“巾”有九种,称“九巾”: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

47【道士为什么穿古装,蓄头发】
道装,又称为唐装或汉装。道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而道服宽松、大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道士均穿古装,以显示其从事职业的传统性和民族性。
道士蓄留须发,一是作为从道的标志,二是为了顺应自然规律,三是为了表示尽孝之意,胡须鬓发父母所授,不得轻易毁埙。四是为了养生保健,人蓄头发,必须要经常梳理,经常梳理头发有助于大脑血液循环。大脑为人身之主,大脑健康,人亦少病,因此,道士常蓄须发。

48【朔,望,晦,电】
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三十为晦、十四为电。

49【接驾是什么时间举行】
腊月二十五日为玉皇大帝巡天之辰,道教宫观都举行“接驾”仪式,在腊月二十四日半夜子时举行。

50【正统《道藏》】
三洞者:洞真、洞玄、洞神。
四辅是:太玄、太平、太清、正一。
十二类是: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章表。

51【道教五岳名山】
东岳泰山(在山东泰安)南岳衡山(在湖南衡阳)西岳华山(在陕西华阴)北岳恒山(在河北曲阳或山西浑源)中岳嵩山(在河南登封)

52【子午时】
子时:深夜二十三点至凌晨一点为子时,
午时:上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为午时。(每隔二小时为一个时辰)

53【天干和地支】
天干(十):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十二):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戍(狗)亥(猪)。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为六十甲子。

54【戊不朝真】
道教凡是六戊不朝真,不烧香、诵经、不朝拜,不建斋设醮。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戍日,这叫“明戊”。《抱朴子》云:“天地逢戊则迁,出军逢戊则伤,蛇逢戊不进,燕逢戊不衔泥”。《女青天律》云:”若法官道士焚香诵经,不禁六戊,钟鼓齐鸣,进表上章关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念皇经和拜静斗的老修行,亦忌“暗戊”,口诀为:“正羊(未日),二犬(戍日),三在辰,四月期间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鸡(酉日)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巳日),十猪(亥日),十一兔(卯日),十二牛头(丑日)重千斤”。

55【道不言寿】
修道之士,忌讳人们询问其年龄,这是因为“道不言寿”的缘故。因为道教的思想基础是悦生恶死,而追求长生成仙,所以道不言寿也。

56【三元五腊】
三元节日是: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节,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节,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节。
五腊节日是:正月初一日天腊,五月初五日地腊,七月初七日道德腊,十月初一日民岁腊,十二月初八日王侯腊。

57【十二黄道日歌】
子午临申地,丑未戍上寻,寅申居子位,卯酉却加寅,辰戍龙位上,已亥午中行。一青龙黄,二明堂黄,三天刑黑,四朱雀黑,五金匮黄,六天德黄,七白虎黑,八玉堂黄,九天牢黑,十玄武黑,十一司命黄,十二勾陈黑。此亦即: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十二字黄道法。

61【塑像仪有哪些内容】
答:道教塑像有一定的仪轨。《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第二卷有《造像品》,规定了造像的先后次序,质料、尺寸、仪相、辅神、衣冠、华座、冠帔等,要求皆依经典规定。在塑像时,也要进行敬神仪礼。首先,要选择吉日良辰,举行开工仪式,向神位或木料供奉,焚香、诵经、礼拜。“开脸”后神像头部要用红布或红纸蒙上。还要将经典、五谷、铜镜、朱砂、沉香、雄黄、五色线、金银珠宝、灵符或香灰等放入神像体内。塑像造好后,还要进行开光点眼仪式,举行祭祀庆祝活动。

62【许愿与还愿】
许愿是求神护佑自己,使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
还愿是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对神许下的诺言得以对现。许愿、还愿不需择吉日,随时随地都可以许愿、还愿。许愿之前最好能沐浴其身,斋戒净口。在神前敬三炷香,然后在神前伏拜虔诚祈祷,默许所求心愿,祈求神灵护佑实现其心愿。许愿可大可小,不拘形势,有许做多少善事的,有许诵经,做道场,献神供品,重塑金身,助印善书赠送,捐资修庙等。求神护佑实现心愿后,求神护佑之时许下的什么诺言必须兑现。

63【道友相遇怎样称呼和礼节】
答:可称道长、仙长、师兄、师父、师傅、大师、爷。因道士不改姓氏,也可带姓称呼,向某道长、某爷。另外有职务可称会长、方丈、监院、知客等。见面一般用传统礼节,抱拳恭手,称作揖。打招呼时,可称“无量天尊”,一般就称“慈悲”、慈悲等。

天  星  院

返璞歸真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道法自然 學史悟道回歸本源

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精彩

©(c)2014 daniel 技术提供

首 页

天星学堂

天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