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做石桥,一劳永逸?

点击这里关注:天星院


第九章、荫生天子——帝王之术

第一节、龙川实地考察天子地

四、为什么不造石桥,一劳永逸?



为什么不造石桥,一劳永逸?当然不是造不起石桥,而是依据赖文正“水流(自)东北,佐朝臣蛇斗”的风水理论,特别采用了传统木桥的形式。因木桥墩两脚摊开,在大河上,较多的木桥墩与桥板组合,酷似多脚的蜈蚣,而蜈蚣正是与蛇以毒攻毒,相克不容的对头,以此来魇镇风水的不吉,冀望族人在朝为官不受人排挤,也不与同僚们争斗。

 

胡宗宪中举入仕后,曾任山东益都县令,在任屡决悬案,平反冤狱,受朝廷嘉奖,连晋三级。在杭州任知府,主持修整西湖,扩建岳坟。后倭寇作乱,胡宗宪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受命浙江巡按御史,总领七省军务,组织训练军队,抗击倭寇。并用徐渭、郑若辑等人为幕僚,以俞大猷、戚继光为大将,制定“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的策略,转战江浙,亲临战役,历时数载,经过大小80余战,终于扫平倭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562年胡宗宪编纂的《筹海图编》一书中的“沿海山沙图”,标明了中国福建省罗源县、宁德县沿海各岛,其中就有“钓鱼屿”、“黄尾山”和“赤屿”等岛屿。可见早在明代,钓鱼岛就已被作为中国领土列入中国的防区。日本最早“发现”钓鱼岛,是在日本吞并琉球,将琉球国改为“冲绳县”之后的1884年,比中国文献最早记载该岛要晚约500年。

 

胡宗宪平倭患,获殊荣,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然,灾祸也随之而来。嘉靖四十一年五月(公元1562年),内阁首辅严嵩被罢官,其子严世蕃被逮。胡宗宪是由严嵩义子赵文华的举荐而屡屡升迁的,在朝中很多大臣的眼里,他属于严党。赵文华已死,严嵩失宠,胡宗宪的处境也就岌岌可危。

 

这年年底,在新任内阁首辅徐阶的授意下,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就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弹劾胡宗宪。

 

时人王世贞曾说:“我知道绩溪(胡宗宪)的功劳,可他被华亭(徐阶)所压制,不能表白他的冤屈。”看来,这一切都是新任内阁首辅徐阶直接操纵的,胡宗宪自然无力与其抗衡。

 

很快,世宗帝就下令将胡宗宪的一切职务悉数罢免,并将其逮捕押解进京。此时,胡宗宪已经站在了悬崖的边缘。陆凤仪弹劾他时所列举的罪名,任何一条都能定他个死罪。胡宗宪到京之后,世宗帝念其抗倭的功劳,改变了主意,降旨道:“宗宪不是严嵩一党,自任职御史后都是朕升用他,已经八九年了。而且当初因捕获王直而封赏他,现在如果加罪,今后谁为我做事呢?让他回籍闲住就好了。”

 

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为胡宗宪网开一面,再次给了他一条生路。但是,胡宗宪的仕途终于到此为止了。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春天,胡宗宪带着无尽的委屈和不甘心回到了绩溪龙川故里。

 

胡宗宪本打算从此不问政事,在故里安享晚年。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胡宗宪想全身而退,他的政敌们却不想就此罢手,他们在等待机会。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三月,就在胡宗宪回乡快两年的时候,灭顶之灾从天而降。事情的起因还是离不开严氏父子。曾经协助胡宗宪抗倭的罗龙文犯罪被抄家,在对罗龙文抄家时,御史意外发现了胡宗宪被弹劾时写给罗龙文贿求严世蕃作为内援的信件,信中附有自拟圣旨一道。假拟圣旨,这次就是老天爷也救不了胡宗宪了。

 

果然,世宗闻听此事后大怒,对胡宗宪降旨问罪。这年十月,胡宗宪再次被押赴至京。在狱中,胡宗宪写下洋洋万言的《辩诬疏》,为自己进行辩解。可是《辩诬疏》递交上去后,却如同石沉大海,迟迟没有结果。胡宗宪彻底绝望了,十一月初三日,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时年五十四岁。

 

冤屈终有尽时,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明穆宗为其初步平反。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明神宗为他全面彻底平反,肯定他的抗倭功绩,将他的官衔尽数恢复,并准胡宗宪孙胡灯奏,御赐归葬故里天马山,谥号“襄懋”。

 

“奕世尚书坊”隔龙溪相对而立的还有一座牌坊,名“都宪坊”。这座牌坊是为副都御使胡宗明而立。都宪坊最上方是“圣旨”二字,在牌坊等级中属于第三等。以前建造牌坊必须得到皇帝恩准才可以,根椐不同等级,牌坊一般分为三等。一等牌坊是“御赐”,是皇帝同意以后由国库出钱建造;二等牌坊是“恩荣”,是皇帝同意以后由地方财政支持建造;而第三等牌坊则是“圣旨”,是家族出了人物,向皇帝申请,皇帝恩准后由自已或家族出钱为其建造。

 

圣旨下方是“都宪坊”。“坊”,指牌坊,起了楼顶的人们又称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以标榜功德,宣扬礼教,多用木、砖、石等材料建筑。南方多雨,多用石料。“都宪”是指汉代设中丞,为御史台长官,称都宪,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都御史相当于前代御史中丞,所以坊名“都宪”。宪,对省高级官吏的教称。都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简称,相当于中央检察院副检察长。

 

都宪坊下方写着“正德十一年丙子科副都御使胡宗明”,胡宗明曾以副都御使的身份巡抚辽东,即行使监察之职,又统领地方事务,为地方的最高长官。明代监察机构称都察院,即传统的御史台。和现在的中央检察院的性质一样,其主要职责是举劾百官,即行政监察。由于兼有刑事司法的职能,故而位居三法司之列。都察院级别与六部(吏部、兵部、礼部、户部、刑部、工部)相同。都察院左右都御使及六部尚书均为二品。

 

牌坊为抗风雨保存永久,多采用一固二透的防范措。用抱石豉或石狮夹持柱子,这里石柱两侧使用的是倒爬狮,这两头狮子前爪朝下,公狮子脚踏彩球,寓意为国泰民安,母狮爪下有只小狮子,寓意为千秋万代。既寓意深刻、美化牌坊,又增加了牌坊的稳定性,使柱子更加稳固。梁坊两头用雀替来增加抗压强度,这就是所谓的“固”;而牌坊上部装饰多采用透雕方式,通透泄风,减小风的阻力,这些精美的雕刻,使合理结构和美观造型协调统一,这便是“透”。

 

如果细心观察,从建筑和文化角度来说,明、清两代的牌坊都有明显差别。从建筑形式来说,牌楼明朝较多,牌坊清朝较多。牌楼是有楼顶的抬梁式建筑,而牌坊则是没有楼顶直柱冲天式;从文化内涵上讲,明代一般是功名牌坊和科举牌坊较多,而清代是贞节牌坊较多。

 

如今,两座牌坊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耸立在龙川溪畔。尽管它们旌表的是龙川人中三位重量级人物的功绩,但在我看来,它们更是龙川风水宝地的佐证物和见证者。高大宏伟的牌坊,既是龙川人的骄傲,又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徽派建筑的瑰宝。牌坊上斑剥的纹饰,苍褐色的苔痕,正向人们诉说着它的历史。牌坊下的龙川人,在历史的启迪中,还在创造着美好的未来。


天  星  院

返璞歸真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道法自然 學史悟道回歸本源

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精彩

©(c)2014 daniel 技术提供

首 页

天星学堂

天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