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园究竟有哪些风水改造?

点击这里关注:天星院

第九章、荫生天子——帝王之术

第一节、龙川实地考察天子地


三、仁和园究竟有哪些风水改造?

 

据说关键在水。在我们走进接待大厅前已看到,门前有一道曲折水渠,厅后有一口池塘,门前水渠不是所谓的“护城河”,厅后池塘也不仅仅是作为风景设置,而是因为该园朝向的南方属火,因前方局面开阔,无所遮挡,火气直逼村庄,容易导致火烧屋,所以引水、蓄水以克火。传说当年念五公在池上建有“留仙亭”和“会缘桥”,纪念他与赖文正的交往是仙缘巧合。如今的这些建筑均已恢复重建。

向北出仁和园,可见一溪位于村子的中央,由村西向村东流去,这便是龙川河(龙溪)流经村中的地段,两岸民宅鳞次栉比,是典型的徽州古村落枕山面水的格局,胡氏族人因以两岸河堤为街,故俗称其为“水街”。

 

但从风水角度,两岸河堤却各有一个非同小可的名字~龙堤、凤街。“龙堤”,衍出于河东的龙山,而“凤街”则因脉接西面的凤山而得名。别以为仅仅是人为所取一个名字而已,它们在构造上是大有讲究的。龙堤中间纵铺设石板代表“龙脊”,两侧鹅卵石垒铺,代表“龙鳞”;凤街用白凤凰麻石横铺,代表凤凰的一片片羽毛,两道街合称“龙凤呈祥”。

 

随着前行的脚步,我们看到龙堤、凤街都在逐渐降低,但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状况,那就是龙堤总比凤街高。这不仅仅是创意的巧妙?应该说,徽派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其深刻含意,这里体现的正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从夫妇纲常说,龙为乾,代表男子,凤为坤,代表女子。男具阳刚之气,故龙堤在河之阳,女子阴柔和婉,故凤街在河之阴,过去民间称男女完婚为“乾坤已定”。又认为“夫为妻纲”,“阴阳顺,夫妻和,家道成”,龙堤设置比凤街高,正体现了“阴阳顺”的宗旨。

 

沿龙堤向东行可见一亭,名“如心亭”,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亭子所处是村了的中间地段,在这里建亭,一般人会认为是提供行人小憩的场所,亭子临河一面设有“飞来椅”,亦称“美人靠”,人可以坐在飞来椅上凭吊山光水色,海阔天空。其实,它的建造动机并非如此,它是根据风水理论“障空补缺”而建造。

 

这里虽有一排民宅挡住了南方之“火”,但地理还有欠缺,需要人工造建物来补凑,因此这个路亭结构绝对有别于徽州其他乡村的路亭。请看此亭的两端,上方盖了厚厚的瓦还嫌不足,瓦下还加了厚厚的天花板,堵得气泄不通,这就是“障空”。

 

而临河的一面则敞开,设飞来椅,目的是揽财,因河对面为北方,风水五行说:“北方壬癸水”,徽州人视水源为财源,揽水即揽财,而亭中间则设计了两个硬山式人字披,中虚“一线天”,蓄天上雨水,有个说法名曰“天地交泰”。此间靠河一面墙是封死的,此为“蓄”,两旁墙壁又设计了两根砖质水笕筒承接雨水,此谓之“聚”,所以民间称家里天井中的两根水笕筒为“双龙聚瑞”。这一蓄一聚,就是“补”,补充财气,衍化天机。说真的,如没有内行指点,我会觉得这亭子普通得很,其实古人相信风水,实践风水理论是煞费苦心的。

 

亭名“如心”,就是蕴涵了“收发如心”,“进退自如”的愿望。更有意思的是,回首来路,亭西设计了三道阶级到亭,并非因地势而巧合,这也非常是有讲究的,从东往西走谓之“连升三级步步高”,从西往东走谓之“后步更比前步高”!

 

亭的东口门楣上有一组砖雕,中间是郭子仪《万寿亭》,郭子仪是兴唐大将,以武举累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史,在河北击败史思明。徽州民间一直把郭子仪当作大富大贵、多福多寿的崇拜偶像。

 

徽州砖、石、木雕中以他为题材的雕图很多,《万寿亭》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幅,知道了他的历史,“如心亭”上镶嵌这幅图的寓意就不说自明了。两边的一组瓜与蝴蝶的组图,称作“瓜瓞绵绵”,《诗经》说:“大瓜曰瓜,小瓜曰瓞”说的是瓜一代一代生长,寓意子孙繁盛。这幅图以蝴蝶的“蝶”,谐音小瓜的“瓞”,不仅图意明了,而且还以飞动的蝴蝶与静止的瓜,形成动静对比的艺术效果。

 

沿龙溪继续东行,见一座石牌坊矗立于龙堤之上,这便是龙川曾任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的功名坊,名“奕世尚书坊”。牌坊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南北朝向,横跨官道,高10米,宽9米,三门四柱五楼。整座石牌坊由四根柱子、四根定盘枋和七根大小不同的额枋组成。四根石柱一字排列,稍向中间微倾,柱脚南北两侧各有一对石抱鼓护座,使整座牌坊虽高而稳重牢固,纹丝不动。牌坊上端的五大楼顶,皆用歇山式做法,鸱吻抱正脊,四角飞翼,并用斗拱出挑撑檐,悬空高耸,更显气势磅礴,庄重雄伟。

 

牌坊最高处主楼檐下,“恩荣”竖匾悬挂其中,匾四周刻有二龙戏珠图案,高贵典雅。匾下四只宝瓶衬托的花板上,南面刻有“奕世尚书”,北面刻有“奕世宫保”八个大字,字体端庄厚重有力,据说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手迹(尚有争议,文征明曾经是胡宗宪的幕僚,但在立坊前三年[1559]已故,不过牌坊的建立从朝廷批复到准备建造有一个过程,故不能完全否定)。

 

“奕世尚书”花板下,大额枋镂鲲鹏展翅,中额枋为仙鹤飞翔,小额枋为双狮滚球和双龙衔珠。花板上刻有楷体“成化戊戌科进士户部尚书胡富,嘉靖戊戌科进士兵部尚书胡宗宪”;下花板刻楷书“钦差提督军务兼巡抚苏松等处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使方濂、周如斗,巡按直隶监察御史王荞,钦差提督学校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吴遵、周斯盛,钦差巡按浙江等处监察御使袁淳、伍令,徽州府知府周滋孝,绩溪县知县林应雷、胡叔才。皇明嘉靖四十一年九月二十六日吉旦立。”次楼结构同主楼,左右分刻“大司徒”、“大司马”。

 

牌坊北向上花板刻有“太子少保胡富、太子太保胡宗宪”;下花板内容同南向;大额枋镂刻双龙戏珠,中、小额枋刻有山水人物、楼台亭阁图案。次楼左右分别刻有“青宫少保”、“青宫太保”。两边大小额枋有雄狮、麒麟、天鹅等镂雕图案。

牌坊旌表的胡富、胡宗宪都是龙川村胡氏家族的显赫人物。胡富,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享少保衔;胡宗宪,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享太保衔。两人相隔60年,都任过“尚书”之职,享“宫保”之衔,故称其为“奕世尚书”、“奕世宫保”。“奕世”语出《国语·周语》,奕世载德,不忝前人。是一代接一代,代代相传,传德、传功名,光宗耀祖,不辱前人。

 

历史上的胡富,在任官期间,做了不少好事。据明史记载,胡富为官清廉,不畏权势,“遇事果敢,执法尤坚”。在京城任大理寺评事,掌管案件,平反众多冤狱。任福建佥事,清理福宁滞狱积案,释放200余人。任广东副使、湖广检察史、顺天府尹时,均不畏权贵,政绩斐然。后因上疏陈述弊政,为权贵所阻。因此,感慨自责“居大位而不能举职,是误国也。”于是七次上书辞官,归隐故里。胡富卒年77岁,嘉靖初赠太子少保,谥号“康惠”。

 

关于胡富的为官清廉,据说村东登源河中的山官桥可以为证。山官桥是通往对岸山间灵山庵的木桥,最早由胡富首造。传说胡富告老回到家乡时,有24付担头挑进村中。那些奸臣们打听到消息,就诬陷他贪脏归隐,上奏朝廷。朝廷就派御史到当地进行暗访。当到达龙川水口时,见这里缺桥无渡,只得涉水而过。这时,只见胡富正布衣草鞋,带领村民在河岸边勘测河道,准备架设木桥。御史经过暗访,得知胡富的24个担头,并非金银财宝,而是书籍和一些简单行李,胡富为官虽时间长,但家境依然清贫如初,回归故里后,又济困扶贫,修桥补路,造福一方。

 

御史访得真情,禀报皇上说,胡富居官清正,乡居乐行善事,应予旌表。于是朝廷降旨立坊旌表,并命地方官拨款,为龙川村百姓架设木桥,方便两岸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当时县令李邦贞,广东茂名人,任职于此,在胡富去世的第二年,奉命主持修建这座木桥,故名“山官桥”。现在想来,一个专管钱粮户籍的官员,下台后连一个小桥也造不起,算是两袖清风了。在大河上造木桥,优点是经济实用,缺点是怕涨大水冲坍,每涨一次水,需重建一次。


天  星  院

返璞歸真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道法自然 學史悟道回歸本源

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精彩

©(c)2014 daniel 技术提供

首 页

天星学堂

天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