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您对在宫观里面教弟子,怎么看?
答曰:贫道主张,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不教。
当然,刚入门的弟子,贫道必然会先言传身教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同时进行学习,一段时间后,更多的是进行身教了。
问:什么时候是身教?
答:身教就是发现了弟子是可以早就之才,还想教导和培养,才允许留在身边继续跟师学习。
可真正本质上的教育以前都讲过,剩下的基本上都是每天自己要做出来给弟子们看的了。
这个时候弟子们要多感悟,却常常是外表上和嘴巴里不怎么表达的。
问:什么时候是不教?
答:等弟子们入门后规划都学好了,传道授业解惑完毕。也可以出师独立做事了。此时贫道就要进入不教的阶段了。
还要知道,
古代学艺,师父基本就不怎么教;
就像古人教孩子,也常常不太教;
可恰恰这种不太教,其实正是最大的教。
不存心要教什么,孩子才会学得最好。
这就是道法自然的境地。
要让弟子明白,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学习也是自己的事情,挣钱养活自己家人或者将来孝敬师父也是自己的事情。
师父若是天天逼着弟子学习,其实是没有用的,学习就会成为师父的任务了,弟子反而没有学习的动力了。
因此,如果贫道每天刻意要教弟子们什么,大家心里估计容易抵触。
有时故意表现出不想教,弟子才会更认真更主动地去学,毕竟是机会难得呀。
道德才是根本,而术是学不完的。
《庄子·养生主》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原来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把自己搞的精疲力竭而无所获。
我常说:当道士而不是术士,才是贫道对弟子一贯的要求和期望。
看过《列子》的人就明白,无教为上啊。
宋朝的苏东坡,在年轻时就显示出他的才华,他的知识非常渊博,人见人夸,是一个青年才俊。
日子一久,苏东坡开始贡高我慢,觉得自己了不起。有一天,苏东坡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幅对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看了,担心儿子自大,不知求进,又怕撕下对联伤了儿子的自尊心,于是提笔在对联上各加了两个字: “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回来,看见父亲的字,心中十分惭愧,从此虚心学习,有了非凡的成就。
所以要懂得,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我们这一生是有限的,而学习浩如烟海,永远学不完。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掌握人间的文化和经典理念是无止境的,不要轻易地觉得自己学得很好,很骄傲,很自满。希望所有修行人要精进学习、好好努力,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一个人想要不淋雨,很简单,要自己找把伞。自己不努力,想依赖别人,最后什么都得不到。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本性的善良和天尊的慈悲,求人不如求己。
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一定是一个靠不住的人,别人也会让你靠不住。我们一生走来,靠了多少人,失去多少事?感情就是一个最严峻的考验,现在的家庭、婚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三个字——靠不住。人在这个世界上,靠山山会倒,坐吃山空;靠别人,你的心不会定。
人有两只脚,目的就是要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不要去依赖别人,尤其是修行人更不应该靠着别人来让自己精进。精进是靠自己,努力也是靠自己,成功更是靠自己。
因为这个世界上最可靠最能够相信的就是你自己,因为只有你自己永远不会背叛你自己,而且只有你自己才会永远跟自己在一起,因为自己有一个本性。
贴近自己的本能、贴近自己的良知、贴近自己的本性,就拥有了人间无穷无尽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