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

点击这里关注:天星院
修行能否成功,心量大小是关键。心量太小的人是没法承载大法的,所以师兄们要学会尊重能骂我们的师父。

有很多师父,很会骂人,不仅会骂人,还会打人,不仅会打人,而且用木棍来打人,不仅用木棍,有时候还用铁棍,而且打你没有理由。

师父会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点化你,使你自己能够认识到真正的自己,而不是一味的夸奖你,让你飘飘然。这些都是艰难的磨合,总要两三年的时间。如果是你真正的师父,他才会责骂你,摆布你,冷落你,抬举你,宠爱你,放任你,经过不断地热炒冷拌,让你云里雾里,高山谷底,天上人间,摸不着底。


因为不打你不醒,不弃你不安,不伤你不懂,不折你不乖,不痛你不歇,不压你不服······真是爱恨交加,受尽折磨。然后你也不断试着逃开,而又无可奈何的乖乖溜回去,因为你发现你根本无法离开你的师父,你必须依止他。你还会急于知道接下来他又会给你一点什么颜色瞧瞧。师父像烈焰,太近会被烧灼得遍体鳞伤,太远又感觉到寒冷,要保持恰当的距离太难。此是师父强化有为,而令弟子进入无为中道。


没有一定的根器和道心,不要说被打,就被师父一骂,他就觉得委屈,就跑了,就觉得出家人不慈悲了。师父只有这样来来回回的磨练,等弟子身上粗重的习气磨掉后,你才能建立内心对师父完全的“信”“任”,这时师徒间才会有传承性特质的沟通。这时你才有能力感受和领悟到师父语笑言谈中无尽的悲心,你才能体会师父为弘法利生一路走来的苦难与辛酸,你才能看懂师父的钵中饭,杯中茶,笑中泪······做弟子难,为师更难。


能骂你的师父,都是好师父。

能骂人的师父,都不是一般功夫。那能承受被骂的弟子,也是不错的,打不跑,骂不走的,才是好孩子。

骂一骂,就走了,这么爱面子,那修行怎么能进步呢?要成就道业,受的苦,都是不一般的。

修行人要讲道心,为道而来,为法而来。有这个道心,有时候骂一骂,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成长。更是破除掉我执,破除掉面子。

如果被骂了,我们就怀疑说,这个师父太没有修行了。其实,这才是凡夫的无知之见!



《师道》全文



【第一篇】师之重


生命之重:


人有三命,一为父母所生之命,二为师造之命,三为自立之命。父母生其身而师造其魂,而后自立其命。所以师者,再生父母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为师父。


圣学之重: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孰继孰开,师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孟夫子继往圣,开来学,万世典范也。


天下之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能责,在于务学,务学者,务经务师,然经师易遇人师难遇,所以为人师者,人之贵人也,天下之贵人也。

所以师者,关乎人之生命,关乎圣学之传承,关乎天下之太平,成人子弟则天下至德,误人子弟则天下大失也,不可不重视而慎行。


【第二篇】师之责


传道之责:


道者,良知也。人之初,性本善,因有良知也。所以师者,顺人善性,扬其善而抑其恶,是为传道。

道者,创造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道之创造,皆由人之创造而显,人之创造,与道同在,与生俱来,能生万物。所以师者,顺道而为,开人之创造,是为传道。


授业之责:


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动物皆有所司,况人乎;花木司美,泥矿司器,水气司能,万物皆有所司,况人乎。工业农业商业,学业职业事业,世间千业万业,皆为人设,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各取所需,是为业道。所以师者,因材授业,鼓之励之,以至成业,是为授业。


解惑之责:


惑者,迷也。人未有不学而知者。未知而学,学而后知不足,于是愈学,于是愈知不足,于是愈学,旋而复始,成长之道也。所以,师者,教其不足而解其迷也,是为解惑。


【第三篇】师之慎


惰之慎:


学子少小好动,心性不定,未入正道,师不可惰而不严。《三字经》云:教不严,师之惰。严者,非怒也,非厉也,不惰也。不惰者,尽心也,必果也。


怒之慎:


为人师,压力烦恼,慎勿发怒,苟若发怒,过较常人更重。一者,学子少小,心性脆弱,易受伤害,苟受伤害,恐终生难愈。二者,为师者一人怒而众人受,一染十,十染百,受者甚众。三者,怒则失敬,失敬则学子不畏不信,恐有荒学业。所以师者应忍常人所不能忍,受常人所不愿受,受福受福,能有大受,必有大福。


利之慎:


庄子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誉),贤士尚志,圣人贵精。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师者,君子也,莫以利而教,莫以教谋利,苟以利教,苟以谋利,则失道亦。然师亦为人,人必计利,而教育之业,乃久利大利之业,所以师者,应以天下之久利大利而利。大利则大善,必有大庆。


【第四篇】师之道


仁爱之道:


仁者德也;爱者慈也;师者父也;弟者,子也。故为人师者,唯以父母慈爱儿女之心爱人,方可行师道于天下,古今之圣王贤师,莫不以仁爱为教之本。师以爱子之心爱人,弟子自以孝亲之心尊师,父父子子,师师弟弟,父慈子孝,师慈子尊,孝亲尊师,道在其中矣。


师范之道:


言传身教,上行下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乃教之根本。博学广闻,学而时习,教而时新,是以学高,可以为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以身正,可以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身正而后能得敬,得敬而后能得信。其身不正则不能得敬,不能敬则不能得信。


谦德之道:


师者,勿以为师而自傲,人皆各有所长于天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又曰:不耻下问。韩愈云: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又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第五篇】师之法


鼓励之法:


气为人之能,有能而后能行,能行而后能果。所以善为师者,鼓其气,励其行。鼓者,使其动也。励者,劝其力也。动而力,力而动,愈动而愈力,愈力而愈动,周而复始,良性循焉。


诱导之法:


人之创造,与生俱来,善为师者,循循然善诱人。诱者,导也;导者,致其自达创造也。创造生其成就,成就生其信心,信心生其动力,动力生其创造,创造复生其成就。周而复始,良性循焉。


威严之法:


威于信,严于律,不怒而威,依律而严,是为威严。威者,信也。自信信他。信而能威,威而能敬,敬而能畏,畏而能严,严师出高徒;严者,律也。律己律人。律而能严,严而能行,行而能果,果而能成,成人子弟,方为人师。


【第六篇】师之本


乐教之本:


好为而后能恒为,好教而后能恒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好不能为之恒也。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乐教而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师之大乐也。师乐教而弟子乐学,教乐乐,学乐乐,教学相长,乐在其中矣。


修身之本: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正在修身,修身之道,在《大学》,《大学》之道即大人之道,大人之道,即修身之道,《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师者,为人师范,尤当以修身为本,修身治教行大道。


功德之本:


弟子以师贵,师亦以弟子贵,古之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西方耶稣夫子,释迦本师,皆因其弟子而成其德。今天下之为师者,皆当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治教,贤德桃李满天下,是为师之大功大德也。


还有10大师德:


1、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天赋秉性,好的老师往往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不搞一刀切。


子路做事莽撞,有一次,他问孔子,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的回答是,不能,你得先问一下你的兄长。


冉有做事谨慎,常常犹豫不决,他也问孔子,如果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


孔子的回答是,对,立刻去实行。


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孔子鼓励他临事果断。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孔子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好的老师往往可以根据学生的禀赋差异,对症下药,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2、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若想正人,先要正己。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


曾子深深懂得,教育孩子,先要以身作则,在行动上做出表率,给孩子树立榜样。如果你教育他诚信,自己却屡屡失信,那么孩子的终将会变成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3、有教无类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既然每个人的的天赋本性都差不多,而后天的教育往往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那么每个人都需要接受教育,无论贫富贵贱都不应该被学校排斥。


在以前,只有贵族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孔子打破这一规矩,开办私学,门下弟子三千,有贵族有平民,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来自不同的民族。孔子都一视同仁,倾囊相授。



4、寓教于乐


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认为,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这里所说的礼物就是学生乐于接受知识。


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很重要,一味的填鸭式教育会让孩子厌倦,好的老师懂得寓教于乐,通过多样的形式让孩子爱上学习。



5、教学相长


礼记里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


一个再好的老师,他的知识往往也存在局限性。正如韩愈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中国传统要求老师要博学,要有真学问,不固步自封,勇于追求新知识,眼界开阔,学以致用。所以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学问家,往往同时是教育家。


 

6、安贫乐道


《论语》里讲,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和古人相比,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好了太多,生活足以温饱富足,资产越多的人得失心就越重,患得患失,太多的物质反而成为负累。


韩愈曾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的主要职责是道的传承者。所以古人不用学问谋利,教育不会考虑利益好处,也不会考虑学生的地位身份。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有师生共同努力,火尽薪传,才能把文化和文明传承下去。



7、修己慎独


“修己慎独”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修养,也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监督,更是一种情操,一种自律精神,一种表里如一的坦荡。


俗话说的好,为人师表,老师是学生的表率,在中国传统中,对老师往往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而为人师表者也往往更重视修养品德,在独处时也依然严于律己,因此,造就了很多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孔子在南下陈国的时候,被匡人包围了,子路不顾安危,冲进队伍里,拼死护卫老师的周全。但是孔子在层层包围中却没有半点畏惧之色。


孔子说:“匡人是误把我当成阳虎,我们今天只能按礼仪来消弭这场误解,你来抚琴我来歌唱吧。”于是子路抚琴,孔子歌唱,琴声歌声和谐优雅。


孔子的高尚的品质,坚定的心智,令子路心折不已。



8、克己为公


所谓克己为公就是先公后私,个人私服从公利。


我们常把老师比作春蚕、蜡烛,就是因为老师因公忘私,废寝忘食的牺牲精神。


对待每一位学生,都不存私心,一切都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重。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为了学生的学业、品德,多少教师放弃了休息的时间,放弃了个人的享受,只为不辜负家长的重托,学生的期望。



9、笃实宽厚


中国传统道德崇尚质朴、朴素的精神。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求实、踏实、实在等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容不得半分作假。因此教育工作者往往有着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和实践精神。


在待人接物上,中华民族一向以宽厚为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老师面对的往往是一些尚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们犯了错误,一味惩罚没有任何用处,而通过宽厚的道德人格来打动他们,往往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因此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往往是教师宽厚品德的体现。



10、勇毅力行


“勇”是凭意志的意气之勇,也是理直气壮、恪守道德信念的“大勇”。


“毅”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也是在遵守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


教师工作数十年如一日,辛苦而枯燥,不是有勇气和毅力的人往往很难坚持下来。


正是这种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教育工作者在各种艰苦的环境中能够负重前行,自强不息,不断前进。

 



师父最重要的意义是,他可以在你面前演给你看,原来人生可以这样活,原来人是可以有这样一种状态的,然后你才会真正的升起你也可以成为这样人的信心,因为你同时还看到他们平常人的一面。

天  星  院

返璞歸真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道法自然 學史悟道回歸本源

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精彩

©(c)2014 daniel 技术提供

首 页

天星学堂

天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