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度、授箓后,仍要积功累德,持箓、护箓,不可有丝毫懈怠,才是一个合格的正一派道士。
道教要求入道者通过内心的宗教修持,不断提高道学修养和道品阶次,以最终得太上之“道”,成为有“道”之士。道教认为人要学道,必须先读道书,接受法箓的传授。道教各派的法箓,成为衡量道士修道阶次的标准。而道教法箓的传授,要按照专门的祀神仪式举行,由此形成道门内部的传度仪式。授箓,不仅是道士修道之阶梯,正一道授箓传度法会的仪格,又形成道教斋醮仪式的一类。

道教的箓,又称法箓、道箓、经箓、戒箓、宝箓。箓是道教的一种符书,是道士入道的凭信,也是法师行法的依据。道教的法箓上列有神将吏兵名号,并配有相应的神符,绘有神灵仙真的图像。道教认为箓是自然之炁结成,是元始神尊化灵应气形成的文字,由道教的神灵仙真所传授。道教宣称受道者名登道箓,才具学习道法的资格,法箓是道士从凡入圣的阶梯,是得道成仙的必经途径。授箓作为正一道的仪式,具有意蕴深沉的宗教意义和特殊的宗教功能。
道士对受持的法箓,需要非常珍惜地佩带保存,道教称之为“事箓”。《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事箓行戒》说:
事箓之法,恒存其官,忆识位次,人数少多,文武所主,有急呼之。文常佩身,唯欲暂脱,若兼参染,自可脱之。秘箓净处,勿令去失,去失有罚。依案科仪,穿坏改易,净之如法。夫妻同道,非为淫秽,带之存之,弥不可脱,脱之为淫,更增重考。若入余处,凶丧之间,危险鬼贼,恒佩勿脱。神入体中,不存素上,箓符在身,存师在心,带之不舍,以坚忠信。若有丧产及行出触秽,皆即解除,依太上秘教。
道士受度的法箓,被视为通灵的信物,受箓道士要终身佩服,才能随时得到神灵的佑护。《正一威仪经》说:“正一死亡威仪:正一符箓,券契环剑,布囊盛之,随身入土。”《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五《上清大洞真经目》说:
其正一符箓及诸券契函盛,随亡师所在山谷或墓内,别作坎安置,余皆不得辄随身去。所以者,真经宝重,灵官侍奉,尸朽之秽,宁可近之!此最至慎,违魂谪三官,殃及七世子孙,各明慎之。
道士羽化以后,须将所受法箓焚烧,亡魂才会随之升入仙界,最后得道成真,因此法箓又是登真录。
道士对受持的道经,应视为经宝而供养,恪守道教写经、读经的规定。《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五《上清大洞真经目》载:
科曰:道士女冠所受经戒法箓,皆依目抄写,装褙入藏。置经堂静室或阁如法,具龙壁幡花,真文朝夕供养。不得轻慢泄秽,传付他人,常当诵念转读。若身之后,门人同学校录供养,不得泄慢。
对于轻慢亵渎法箓的人,道教宣称神灵将会予以惩罚,史籍道经中多有不遵法箓仪格而遭受惩罚的例证。杜光庭《道教灵验记》卷十二《张融法箓验》说:“随州道士张融常修写符箓,取其善价。而图画之时,缮写之际,或委于床榻之上,或致于杯盘之间,逼近荤腥,混杂眠睡,略无恭敬之心。”后张融遭报应得重病,痛苦异常。天台道士陆含真闻讯至其家,告诉张融致病原因说:“三洞法箓,上天宝文,从来不曾护持,多恣轻犯,此是考责之事,必须洗心悔过,忏谢犯触之愆。纵生不蒙恩,亦死免考掠。如此痛毒,何可忍之?”后张融真心悔过,得到卫法灵官的赦免,从此“考责亦停,疾痛渐愈,半月间平复如故,具以此事书牓于壁,广劝同人矣”。
杜光庭还记载了一个受都功箓灵验的故事。《道教灵验记》卷十一《刘迁都功箓验》说:“都功箓,昔天师升天于云台山,告示天地万神曰:吾升天之后。留太上所赐宝剑、都功印箓,以付子孙,救护亿兆。此箓初以版署三品,各有符文,灵官佩受之者,拜刺入靖以付之。至十三世天师,以版箓所传,制作劳费,所传既广,所制不充,改为纸箓或绢素写之。书篆缋画,得以精备,自是纸素之用行焉。受者灵应,自有都功箓验三卷七十余条。咸通九年,有刘迁者,大贾于西江,力当鉅万计,因诣十九世天师传授都功箓。(贝危)信丰赡,致斋严洁,愈于众人。”后刘迁卧疾于金陵,在旅舍已奄奄一息。这时刘迁已被冥官追索,但得遇黄衣使者宣读素简丹书:“刘迁身佩正箓,名系上天,非地司所摄,大限既足,可延三十年,在身禄食,依令丰泰。”此后刘迁“遂披褐修道,精专香火,入龙虎山师奉天师矣”。
道教要求道士对所受法箓,要时常佩带在身,精心护持,杜光庭为此编写了佩箓灵验的故事。《道教灵验记》卷十四《刘图佩箓灵验》说:江夏县吏刘图佩七十五将军箓,后太山君遣使者雅羽迎刘图校定天下簿书,刘图随使者至天上见太上老君。刘图在校定天下簿书之后,太上老君派使者带刘图观看罪福之地,刘图逐次进入弥离十重天,睹见受罪之人“或著百斤铁核,或悬头树上,或反缚两手,或入镬汤之中,或头戴重石,或铁叉叉身,或著火中,或更相鞭打,皆身体烂坏,苦毒无堪”。受罪原因“皆因诽谤三宝,欺枉百姓故也”。刘图又随使者来到太清宫中,“见三万六千人着青衣,手执金简,歌颂经文,饮食备具,音乐震天”。雅羽告诉刘图说这些人,“生时受佩天官符箓,精进不怠,名入太清,得受此乐”。杜光庭以罪福之地相对比的手法,讲述了生时佩箓与不佩箓者,在死后受罪与享乐的不同境遇。
按正一受道威仪,受箓道士要分法位尊卑,如俗人不得与清信弟子同坐,清信弟子不得与清信道士同坐。受箓须有登坛三师,即传度师、监度师、保举师,三师登坛依法传度授箓,受箓道士即步入道阶,名录神真之境。
道教正一派授箓历史悠久, 是正一派道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神职人员的必经之路,在历史长河的演变过程中,授箓也随着时代在演变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授箓仪式的演变及箓种的介绍,让大家对道教正一派授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龙虎山天师道的授箓传度历史悠久,远在东汉末年(约公元215-220年),祖天师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遂在天师草堂处建传箓坛,逢三元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升坛传度授箓,弘扬道教,开创了龙虎山天师道升坛授箓传度的先例。
授箓是正一派道士入道弘法名登道册的凭证

箓即“记录”之意。天师张道陵开创正一道时,立正一法箓二十四阶品,以应上八景、中八景、下八景二十四节气。其所传道经为《正一修真略仪》、《太 上三五正一盟威箓》、《太上正一阅箓醮仪箓》,起初法箓传授有两种功用,一是记载修道者姓名、道号、师承和道阶。修道者经过一定的入道程序,才能成为一名 道士,名登道箓,从此,才有资格学习道经科戒,并有登坛行道,如法举行道教科仪活动的资格,箓是道士名册。二是记载天神名讳、神职,通过科仪传授,在道教 斋醮科仪活动中才能使所行道法有灵威显现,如召唤哪些神灵,遣往何方,由此达到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消灾延寿、镇伏妖邪之目的。即箓的神职功用。
道教信奉上界有诸神司人间善恶,分毫必录。《正一修真略仪》说:“箓者,太上神真之灵文,九天众圣之秘言,将以检劾三界官属,御运元元,统握群 品。鉴骘罪福,考明功过,善恶轻重,纪于简籍,校诫宣示之文,掌览灵图,推定阳九百六天元劫数。”(《道藏》第32册第175页)又说:“凡禀师资,结盟 受授,从俗登真,永保生道,渐位于极。”授箓与传授经、戒、符是合在一起同时进行的。授箓之目的是让入道者全面进行一次道教戒律、经书的学习和教育,授箓 者要求箓生终身奉行道经戒律,戒除惰性,制断恶根,坚持正信。

正一道历来提倡道士授箓后,名录天曹,遂有道位。由此可见,授箓是修道登真之阶梯,只有受箓方可为人斋醮。《正一威仪经》列举了一百多条入道授箓 的威灵。如:“正一受道威仪,次当诣师奉受治箓三皈五戒,不受之者,则治司不书,土地不明,不摄五气,不关四司,受此治箓,则魔王拜伏,自称下官。” (《道藏》第18册252页)这表明授箓归戒后,不管是自身修真,或是为他人斋醮,自身神真与外界神祇相应,一切皆在感应感化之中。道教认为,箓也是三天 妙气,十方神仙,灵宝名号。上古真人高士,寻诸经记,唯受一二阶修行,便登上真之位。如果受了不少条教箓文,既不尊师,又不明修行至由,是不起任何作用 的。身在道门,尽心全意,道无不应,其应如神。正一箓初流传于世,总有二十四阶品,以应二十四节生气。
道教自张天师创制正一法箓以后,阁皂山灵宝派、茅山上清派先后也根据本宗派的特点创建了法箓。周思得《上清灵宝大成全书》说:“夫箓者,始于正 一,演于洞神,贯于灵宝,极于上清。上清大洞箓者,匿景韬光,精思上道,志期轻举,全不涉俗。进道之士,先受三五都功正盟威,修持有渐,方可进受灵宝中 盟,转加上清大洞。若不尔者,有违箓太真之格。”(道藏《三洞修道仪》第32册第166页)从这些记载中已明确授箓先正一、次灵宝、再上清法箓的层次。正 一即正一天师道法箓,灵宝即灵宝派法箓,上清即上清派法箓。其中上清法箓高于正一及灵宝法箓。
授箓的目的和意义

何谓授箓?据道经载︰授箓者,承师授予之符箓也。道家弟子受道必先授箓。按符箓是道家之秘籍,古时凡奉道者,皆常佩之。故后人道者,均须授箓。箓有何作用 呢?据道书解释说,各种箓都有神灵、授箓之后可召请,以治精鬼,消灭灾祸。做什么道场需要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就用什么箓,请出箓中吏兵(即天将)给予效 力。
作为正一派道士必须授箓。不授箓就不能作道场法事,就无法遣使箓中的兵将斩妖除邪,拔度生灵,救济困厄。《三洞修道仪》说︰受正一法箓方可为人章醮。因为 只有得受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职。有了道位神职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才能得到神灵的佑护。授了箓才算进入道阶,名录神真之境,成 为真正的道士。
授箓不仅使正一道徒取得职券牒文,有了修道行法的凭证。同时,也为授箓的道徒制定了规范他们行为的准则。箓生通过授箓,必须勤进修行,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情操,清正心身,积功累德,摒除是非邪恶之念,以不辱师教。否则,诸神将降罚于其身。

现在根据龙虎山天师府与中国道教协会有关规定,海外道徒要求到祖庭天师府授箓,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皈依“道、经、师”三宝,有道教师承法派,拜师入道三年以上;
2)有一定道教的教义、经典知识和行持斋醮科仪规范的能力;
3)信仰虔诚,品行端正,威严整洁,持守道教规戒;
4)拥护祖国统一,热爱道教。否则,就不能授箓。
授箓品级。根据《天坛玉格》(相当于诠叙部门的级别条例,从一品到九品,有正有从)有关规定,法箓分五级︰
1)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此六、七品衔头)
2)升授「正一盟威经箓」(此四、五品衔头)
3)加授「上清五雷经箓」(此三品衔头)
4)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经箓」(此正二品衔头)
5)再升「上清大洞经箓」(此正一品衔头,属天师真人职衔,一般不外授)
从二千年起规定每年于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在天师祖庭天师府集中统一举行。目前,正一派授箓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由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承办。授箓职牒内容。职牒(亦称箓牒)是天师祖庭嗣汉天师府(万法宗坛)代天庭颁发给道士的道籍凭证(即任命书),在“任命书”里。天师赋予道士执法权力和品级地位。其内容主要说明某某弟子,什么法名,家乡住址,生辰八字,属北斗何星,生逢盛世, 诚心向道,皈依玄门,要求在天师门下,奏受法职,用以弘道宣化,济物利人,祈求天师代为奏迁职名,予以收箓。天师祖庭根据他的要求,申报天庭并依《天坛玉 格》的有关规定,奏定受某某经箓;奏立某某坛,某某靖,某某治作为活动点。并当坛串立合同符,分环部券为证(即传度合同符一分为二,一半贴职牒上给授箓人佩带,一半在申奏天庭时焚烧)然后授给印、剑、令、旗等各种法器,拨付本命天将天兵,作为护身保卫,勉励他们同心同德,到指定的坛、靖永远驻扎,协助授箓者,佐理道法,凡遇行时,如谷答响,有求必应。并告诫授箓者,勤于修炼,积功累德,虔心为道;不得藉此法牒学习邪教、巫蛊厌魅,上干天亮、罪戾非轻。最后,传度、保举、监度大师在职牒上签名并加盖法印才有效用。
后话:经箓,顾名思义——经文符箓,授予之后是需要进行学习和运用的,在古代授箓之后还有一个阅箓仪式,也就是说,授该阶箓以后的道长便可学习该箓阶的法术、符箓和经文,目前很多箓生,回去以后将箓束之高阁,对授箓的意义及内容一无所知,拿出箓牒作为自己的资本夸夸其谈,此种行为不符合授箓的真正精神。最 后用张继禹副会长在授箓学习会上所说的话结束本文:“你们有幸入玄门,能参加授箓是你们的法缘,但是,授箓只是你们修行道路的开始,回去以后,大家都要努 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修为和学识,为道教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才是你们能否名登紫府的最终凭证”。
正一派道士为什么要传度?
道教的传承在学道与修道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靠“传授”,在传度仪式中由大师带领弟子通过仪式来领悟道教的义理及其精神。另一方面就是要自己去“修”和“悟”,“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入道后就要自己去修行体悟。传度仪式中三师将弟子领入道门,同时也意味着弟子成为道教徒,正式踏上了修行的道路。
对于每一个正一派道士来讲,这是在我们学道、修道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通过这样一个仪式,使我们先于其他人有了升仙登仙、修道得真的法梯与航船。
传度之后应该怎么做?
通过传度可以使奉道之人皈依真正,精进信仰,精进修行,度己度人,从现实来说也有利于道教加强自我管理,促进道风建设,提高道教素养,概而言之为:
第一,归于真正,以此来精进人生、精进信仰。归于真正,从信仰来说就是皈依真正之道,也就是要“真一不二”,“道心不二”。道祖说“清静以为天下正”,清静是我们修行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清静才能达到“正”,天地才能正,人才能正。浮躁的、污浊的,是不清静的东西,所以它不“正”。我们要皈依真,返朴才能归于真,“朴”就是要与那些异化了的东西分清楚。异化了的东西不是朴的东西,不是本质的东西。什么东西异化了我们的朴呢?是外在的名、利、钱、财、色。这些东西我们当然要用,但是不能让它们改变了我们向正道的心和原有的真性。我们要找回原来的真我,生下来的那个自己,所以要“复归婴儿”。这样才能精进信仰,提高信仰,我们要信仰、要追求的是真道、正道,而不是那个过程。我们当然有很多俗务要应付,因为人不能脱离现实社会,我们要去应酬,但是我们也要“常清常静”。
第二,精进修行,不断提高素养。传度是给你指明与建立了一条学道修真之路,这个路怎么走,要看你的修行。给你提供了一条路,但你不去修行,这条路就没用。如何修行?内功、外功都要修行。内功就是要学习自己的经典,通过经典去领悟“大道”的真理。另外,通过修行,我们的心才能静下来,精气神才能足,身体才能好,使之达到“内正一炁”,我们施出的法才能灵。外功就是要做福利社会的事业,要做善事,积功累德。我们要注意树立起道教的良好形象,形象上也可以彰显一种正气。我们说“道在心中”,但如果你什么都表现不出来,怎么来表现你心中有道?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不仅是气质,你的外在威仪都能体现出你是否心中有道。
第三,明证道位,达到度己度人的目标。《度人经》中讲,“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传度后就是以我们的修行、内功、经典去度化人,也就是说传度后的目的就是要度己度人。首先度己才能度人,就是要使自己得度名列仙真,成仙得道。谁来度你呢?道祖、天师来度你。另一方面是自己度自己。积功累德也是在自己度自己。度人也是度己,不度人就度不了自己,他们是相辅相成的。积功累德,是要度人才积有功德。度人在现实社会来讲就是要帮助人、教化人,引人向善。《太上感应篇》中讲要“济人之急,救人之危,矜孤恤寡”等。度人既有精神信仰层面的也有现实社会服务的。从现实来讲,我们要特别重视道教如何来为现实社会和现实人群服务,不管是宫观,还是个人,不服务社会,你自己积不到功德也就不能得度,我们的正教也得不到弘扬。因此,必须与信众增进联系,在他们有需要的时候,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得到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关怀。比如我们救助一个上不起学的学子,那是多大的功德!他读完书也是要给社会做贡献的,他得到了帮助,心里就会有一种感恩,今后也会去做好事。这就是传播一个善的种子。度己度人,道教要多做服务社会的好事情。能够一下捐几百万做个工程当然是大功德,但好事情更多地是在点点滴滴中体现,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