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三水有一个镇叫芦苞镇,芦苞镇有一条村叫长岐村。整个古村坐东向西,依山临水。山似卧虎初醒侧头望,河若九曲十八弯。这条河叫九曲河,西起长岐村游鱼岗,东至花都白坭圩汇入白坭水道。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儿还是一片荒山,地层是红色胶结较为松散的砾岩及长石沙岩,粘土泥岩及粉砂岩,到处坑坑洼洼,像月球的表面。可考究的最古老地层为上古生界中泥盆统(距今约3.5亿年前)。
传说女娲补天时跌下了几块石头,大的掉落在陕西境内成了华山,小的掉落到广东佛山三水芦苞西郊成了小华山,高空坠石电光四闪,一些碎屑飘向芦苞东面6公里处,成了岐山。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变和劳动人民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芦苞一带土地肥沃。朝代更迭,百姓辗转流徙,纷纷来到芦苞繁衍生息。至宋代,芦苞商旅云集,早已是远近闻名的商埠。
宋徽宗年间(1101年-1125年),在江西省定南县凤山岗,出了一位饱读诗书的奇才,名赖风岗,字文俊,其父是当地有名的地理师。赖文俊自幼聪明伶俐,九岁时即高中秀才。原本应有辉煌腾达的际遇,不料却被赖家的下人无意间坏了风水,使他与功名无缘。由于精通堪舆之术,赖文俊后入朝廷为国师,却又受到奸臣秦桧陷害,成为朝廷通辑的逃犯,于是他决定布衣打扮,游走江湖,一是躲避官兵通辑,二是寻龙点穴造福民间。后人称之为“赖布衣”。
话说赖布衣从江西到广东,沿着五岭山脉,爬山涉水,寻龙点穴。这一天来到广东三水芦苞小华山,见此山状似龙坡,且三面环水,大喜过望,拿罗盘测过后,发现此处是风水宝地,有在此修道之意,却见当地孩童用砖头垒砌北帝庙玩耍,方知此地已为北帝所占,不敢造次,便偷偷离去,到德庆与龙母斗法了。未曾想龙母法力高强,威望极高,悦城五龙山又为龙母所占。赖布衣大败,只好沿西江、北江、芦苞涌、九曲河的河岸返回。步至岐山,抬头一望,见山峦起伏,状如卧虎初醒,前面又有两口方塘,分明是风水局中的“白虎照塘”。便停下脚步,拿出罗盘,东测西测,继而爬上岗顶,见九曲河蜿蜒而过,无疑是风水局中的“玉带环腰”。他一会儿点点头,一会儿又摇摇头,自言自语:此处修道不可,群居适宜,天命不可违也。赖布衣怅然而去,路经花县,饥肠辘辘,遇一钟姓农夫在田地耕作,便向他问路,并了解当地情况。钟姓农夫给他一煲粥喝了充饥。赖布衣见他仁义,就从挎包里拿出笔墨和一张黄纸,写了两句诗:
长岐犬吠岩前月,
众洞横拖迳底船。
赖布衣把黄纸给钟姓农夫,叫他收好。钟姓农夫大惑不解,赖布衣道:这是一处风水宝地,约摸十代左右,你将来的子孙会在此开村,开枝散叶,财丁两旺,千万注意,独食难肥,包容外来,守望相助,方得久安。钟姓农夫忙问何处,赖布衣道:天机不可泄也,泄了天机我会短命折寿的,机缘未到,你亦受不起。钟姓农夫心想,我在花县,我的子孙怎么可能跑到那个不知何处的地方呢。但见赖布衣说得有鼻子有眼,又一脸严肃,便把黄纸收起。赖布衣走后,不知所踪。
两百余年后,从宋朝跨越元朝再到了明朝,期间江山易主,多少风起云涌,兵戎干戈,钟姓农夫那张黄纸早已不见,但通过一代口传一代,赖布衣的诗句和叮嘱的话还是传下去了,乡邻还当作饭后谈资。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立国之初,朱元璋下令农民归耕,减免税负。战乱之后的南方,社会生产也逐渐恢复。花县钟氏家族一子孙,因村庄人口拥挤,便拖家带口离开村子,出门谋生,来到三水芦苞做点小生意,有了些积蓄,本想在芦苞购置房产,突然想起历代祖先传下来的那个奇遇故事,经多方打听,十分失望,因为芦苞这地方,既没有长岐、众洞这样的地名,又没有岩前、迳底这样的地名。失望之余,他又听人说,东去十二里,有个山岗叫岐山,荒山野岭里,有一座庙叫岐山古庙,供着北帝爷,但年久失修,杂草丛生,蜘蛛挂网,已很久没人到那里去烧香了。钟氏子孙怀着去看看的心理,决定到岐山探寻一下。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夏季的一天傍晚,钟氏子孙关了店铺,散步到岐山时天已落黑。走累了,便坐在山下的一块石头上稍事休息。夜色模糊中,但见岐山沙岩处处,地上亦遍布坑洞,恰好一条狗从他面前经过,突然向着他身后狂吠,吓了他一大跳。回头一望,但见远处突兀的岩石之上,明月正徐徐升起,月中丹桂清晰可见。转过头时,却发觉那条狗一闪便不见了。心里犯嘀咕:莫非天狗下凡给我提示?抬头看天,但见月亮皎洁如银盘,天空青碧如大海,远处的山口、山岩、树木、荒地、河滩尽披银光。不禁大喜,选址此处建屋,必定人丁兴旺。
时也命也运也,钟氏子孙于是便倾尽积蓄在岐山下建了一座屋,一家几口就这样住了下来。其时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奖励垦荒,入籍芦苞的钟氏一家勤勤恳恳开出了一片良田。随后花县黄氏迁居于此,建起了大庄园,向外拓展,又开出了一大片良田。之后何氏来为黄家做耕仔(长工),钟氏族人中也有不少做了黄家的耕仔。黄氏家大业大,十分关照自家耕仔,划出地块,协助他们建屋,相互依存,和睦相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丁增多,房屋便依山而建,聚成村落,叫“岐山村”。
明弘治八年(1495年),卢时忠带着三个儿子从广州府白云神山来到岐山村谋求生计,为黄家做耕仔,之后落籍定居,开枝散叶,因人丁兴旺渐而成为村中大姓。其时岐山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广拥田地三千余亩。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卢氏觉得人住的“岐山村”与神灵住的“岐山古庙”有冲撞,加之水患不断,农田歉收,多半是因为冒犯了北帝爷,遂提出改村名,其余姓氏亦觉得在理,钟氏讲起赖布衣点化之诗句“长岐犬吠岩前月,众洞横拖迳底船”,大家都觉得既不要冒犯北帝爷也要感谢赖布衣,于是顺应天意,达成共识,改名为“长岐村”。
从此,“长岐”便成了这个村落的名称,并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