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风水学——地得一以宁

点击这里关注:天星院

 

《老子》第三十九章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以贱为本也。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此章提出“得一”二字,这个“一”字是古人高度概括,用 “数代”方式来形容“道”。很不易理解!

 

《说文》曰:“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修炼的人一旦拥有了一个好地方,会有哪些好处呢?

地得一以宁,此一地指的是福地洞天,也就是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

道家有所谓洞天福地者,其说不知所从起,往往所在而有。夫道本虚无,因恍忽而有物;气元冲始,乘运化而分形。精象玄著,列宫阙于清景;幽质潜凝,开洞府于名山。元皇先乎象帝,独化卓然;真宰湛尔冥寂,感而通焉。故得琼简紫文,方传代学;琅函丹诀,下济浮生。诚志攸勤,则神仙应而可接;修炼克著,则龙鹤升而有期。至于天洞区畛,高卑乃异,真灵班级,上下不同。又日月星斗,各有诸帝,并悬景位,式辨奔翔。所以披纂经文,据立图象,方知兆朕,庶觌希夷。则临目内思,驰心有诣;端形外谒,望景无差。乃名曰《天地宫府图》。其天元重叠,气象参差,山洞崇幽,风烟迅远,以兹缣素,难具丹青,各书之于文,撰《图经》二卷。真经所载者,此之略备。仙宫不言者,盖阙而未详。

如此洞天福地,倘得几间幽室,在此暂住几时,也不枉人生一世。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列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称。”

道教中的洞天福地与时空穿越

在道教的空间概念中,除了将宇宙整体分成三十六层天以及无尽宇宙空间之外,道家还详细描述了和地球空间相连的各个空间,这就是洞天福地。

道教的“洞天福地”说早在《道济经》、《真诰》等上清派道书中已经提及,可以说在东晋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洞天福地”的观念。神仙所居的胜境有的在天上,如三清境等三十六天;有的在海中,如十洲三岛;有的在名山洞府,如洞天福地。“洞天福地”是人间仙境,大多位于中国境内的大小名山之中或之间,它们通连贯通通达上天,构成一个特殊的世界。其中栖息着仙灵或避世人群。与普通人所居住的大天世界不同,洞天世界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时间、空间构造。由于它的时间速率不同于我们的世界,加之空间结构也与大天世界判然不同,因此在通常情形下,洞天世界对世人是不显现的。世人除了因某种特殊机缘进入洞天外,通常是很难造访这种神秘世界的。

在中国的道教史上,不少文献记载了普通人到达这些洞天福地的神奇经历,如《述异记》中家喻户晓的“王质烂柯”的故事,就讲述了晋朝一个普通的樵夫进入仙境观棋的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样的穿越故事大量涌现,最出名的是《幽明录》中所载“刘阮遇仙”的故事,讲的是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刘晨阮肇二人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误入仙家并与仙女结姻,半年后两人思乡情切,待其回家时,已经是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只寻到了第七世孙,后来二人又入山去。此类故事还有《拾遗记》“洞庭山”,《酉阳杂俎》“李班”、《传奇》“许栖岩”、《太平广记》“王可交”等,逐渐形成了“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时间观念,即人们普遍认为仙境中的时间与普通人类的时间是不同的,这种“天上一天,地下一年”的时间观念一直被大众认为荒诞不经,直到现代社会,这种现象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已经被认为是完全可能的。

那么《老子》的“地得一以宁”,是否也可以理解为山水环境与元运得到统一,居住其间自然安静适宜呢?

天  星  院

返璞歸真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道法自然 學史悟道回歸本源

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精彩

©(c)2014 daniel 技术提供

首 页

天星学堂

天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