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之道

点击这里关注:天星院

黄帝《阴符经》第一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这句话,把穷理尽性至于命的功夫都概括了。

天之道,有阴有阳,也有五行;观天之术有独特的规矩,通过观察北斗七星的运动、二十八星宿的运转、九星的旺相休囚废,可以穷究其中蕴含的天干地支、阴阳八卦之理,由此八卦之理,归而守中,中即是玄关。

认识和领悟宇宙的规律,以天道为人道的法则。那么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宇宙之中存在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循环,但也存在着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

道分而为天地,天地分而为万物。万物之中,人为最灵,本与天地同体,然人所受于天地,有纯杂不同,故必见天之道,执天之行,则道在我矣。圣人作《易》,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古今以来的伟大圣哲,教人常须自己立在吃亏的地位,就是要谦卑退让,舍财不贪,克己利人。凡俗之中,没有见识的人,是一定不肯做这种吃亏事的。在新学家而言,还要讥笑的说,这是消极的道德。要知道一切伟大积极的事业,都是从这种消极的道德人作出来的:因为惟有消极的克己,才能够积极的利人;惟有舍财不贪,才能兴办公众的利益;惟有谦卑退让,才能格外的令人尊敬钦佩,作事也格外的顺利,容易成功。


开始似乎是吃亏,后来仍然是会得到大便宜的。佛法说一因一果、感应的道理,实在是世界上最高的科学跟哲学。天道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就是过分的,要受到制裁;吃亏的,要受到补益。中国的圣哲,儒家、佛家、老庄的垂训,都是反覆的叮咛,说明这个道理。《易经》上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祸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一切道德都在谦德里面:由谦发动,对父母兄弟,就是孝悌;对社会人群,就是忠信礼义廉耻。


凡人对于谦德善行,都是恭敬欢喜;而对于骄满恶行,都是怨怒隐恨。那么天道的降福降祸,说是天道,实是人情;说是天降,实由自作啊!天道就是人事的表现,《尚书》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华严经》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所以,我们为善加福于人,我们自然还得其福;我们为恶加害于人,我们自然还得其祸。从此可知,我们对面的一切人、一切物,就是天,随处都是有天理存在其中的。“天行,天道之转运,所以鼓动万物者也。执者,操持而卷舒之,则天之运可握矣。”“宇宙之大,皆天之所包。天之体用在我,尚有何出于天之外者乎。”
 
 

观天之道  执天之行  观天之道在致中  


一阴一阳曰道,阴阳相推曰行。天之道,天心也;天之行,无为也。观天之道在致中,执天之行在致和。观天之道而存其诚,执天之行而自强不息。
《皇帝阴符经》开篇就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宇宙天地,大道,说法不同,名称有别,而理实则相通,宇宙所以总摄整个星空,天地所以能覆载万物,孕育造化万物,总不外乎一大灵机之所为,宇宙如无核心中灵机的运转,宇宙将一时俱崩,所有天体即成一盘散砂,宇宙的万事万物,天地人无不在一个自然的大道规律中正常运行,人世间为人做事,要顺应天道,我们对一切人、一切物,就是天,随处都是有天理存在于其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逆道而行,天道所谴。而修道的机理,同宇宙天地的运行之理也是分毫不差,懂得宇宙天地的运化之里,修真的妙理,也就尽在其中。
 
《易经》中有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的运行康健刚常,君子要顺天意,体察天道而行才能够生生不息。现代的人,尤其是在被无神论战天斗地的文化浸染久了,很难理解正统的神传文明之广袤深邃,把这句话片面理解为“我们应当勉励自己,自立自强”,事实上,稍有社会阅历的人都有体会,很多事物的发展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无论你怎样努力、绞尽脑汁,往往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而有时周密的计划着某事,那件事情好象有意与我们捉迷藏,它绕过我们经历了一连串的偶然、意外之后得到最好的结局,不得不让人感叹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阴阳,不是虚玄的,一一都有事实可以做为依据:譬如,有日必有夜,有寒必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由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一一都是一盈一虚,一消一长。从这个道理推及到人事,也是如此:例如说人事的一盛一衰,一苦一乐,一忧一喜,一治一乱等等。但是天时的阴阳,有一定的标准,是万古不变的;而人事的盛衰,则是随著人心的动向,变化无常。这种无常的变化,乃是依著天道一阴一阳有一定的标准,发动出来的。我们试说如下:


      比如说一个人若是喜欢骄傲,就一定会有忽然倒架子的时候到来;一个人若是喜欢懒惰安逸,就一定会有极困苦的日子到来;一个人若是喜欢悭吝贪钱,就一定会有嫖赌浪费之子孙替他破败;一个人若是喜欢机巧计算,就一定会有糊涂愚笨的子孙被人欺骗。这些变幻的人事,有智慧的人,自然会留心看得出来,晓得与日月起落、寒暑往来的道理是一样的。天道是个太极图,半边是黑的,半边是白的,中间有一个界限;过了这个界限,阴阳失去了平均,就要起变化了,这叫作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换句话说,就是盛极必衰,消极必长。


      古今以来的伟大圣哲,都能够洞悉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教人常须自己立在吃亏的地位,就是要谦卑退让,舍财不贪,克己利人。凡俗之中,没有见识的人,是一定不肯做这种吃亏事的。在新学家而言,还要讥笑的说,这是消极的道德。要知道一切伟大积极的事业,都是从这种消极的道德人作出来的:因为惟有消极的克己,才能够积极的利人;惟有舍财不贪,才能兴办公众的利益;惟有谦卑退让,才能格外的令人尊敬钦佩,作事也格外的顺利,容易成功。开始似乎是吃亏,后来仍然是会得到大便宜的。


浅见无知,止能看见一切事物的表面,不能看见事物的对面。譬如像下棋一样,止看得一著,看不到第二、三著。不知道世间事都是下棋,我若是动一著,对方就要应我一著,而且马上就有第二三著跟著来。佛法说明一因一果、感应的道理,实在是世界上最高的科学跟哲学。我把下棋拿来作譬喻:我们说一句话、作一件事,都是对人动了一著棋;我们出言作事的时候,心中打定的主意,就是对天公动了一著棋;一切人、一切物,都是我们下棋的对手。


      我们对一只狗,表示好意,狗就会对我们摇摇尾巴表示亲热;若是恶声对他,他就会拖下尾巴走开。对人则更不用说了!我若是对待别人谦和宽厚,别人就会感谢;若是待人骄傲刻薄,别人就会怀恨在心;这还是小的对手。若是我们欺淩了没有能力的人物,或是存心害人,或是用巧妙的手段占人家的便宜,他们受了损害还不觉得。或是藉著特别的地位,例如作官、作公司的经理等职务,暗中谋取私人的利益;或是自己富厚,而对于灾难不肯救济,自己家里却是享用舒服。这些事,众人固然是无可奈何,法律也办不到他,他算是棋赢了,他对方的棋都输了。可是天道却是不许他赢,会替众人作他的大对手,老天只要轻轻的动一著,就叫他满盘棋子都呆了,到底使得他一败涂地;这叫作‘人有千算,天止一算。’我们天天都是在对人下棋,实际上是在对天下棋;若是对人赢得愈大,就会对天输得更厉害。反过来讲,若是人肯让松些,还处处帮旁的人一著,使旁人免得输,而我自己的棋,也是不会大输的,反而要对天赢了一盘很大的棋呢!


    上面所说的范文正公,是个最显明的例子,他本来很穷,作了将相几十年,到死的时候,仍然没有私人的田产园宅。若是从俗人的眼光看起来,他算是白忙了一世,然而他对天却是赢了一盘大棋,他的子子孙孙,多是贵盛贤才啊!其余的像耶律文正公、林文忠公、曾文正公几位,都是肯输棋的,到后来都赢了天公一盘大棋。而那些会赢棋的许多人,发了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几万万财的,却是后来被天动了一著,就都输完了。古人说的:‘人定胜天,天定亦胜人。’天定就是一定的天理。阴阳的定律,是要平均的,人们作的事情过了分,就是失了平均。由于我们的心,先违反了阴阳定律的中和,所以起了反应,受到阴阳定律制裁,使回归到平均的状态。天公下棋,是不动心,也不动手的,而人们就自然输了。譬如对墙壁抛皮球,球自然会回抛过来,抛的力量越大,球回的力量也更大,而墙壁本身,亦并未动手费力。所以《书经》上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孟子》说:‘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意思就是自作业,自受报;这跟佛经所说的:‘自造因,自结果。’正是一样的道理。


      而所谓的人定胜天,也不是真正的胜了天,这是说人照天的定理,存心作事,究竟会得到后来的胜利。本来穷困的,后来亨通了;本来忧患的,后来得到安乐。这样的胜利,便是天理的胜利。我虽然说善人对天赢了棋,实际上就是天赢了;须知天道是永不会输的。天道一阴一阳的平均,就是中道,又称中和;《中庸》上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世间的人事若是失去了平和,就会引起天道的变化;就像如战争及饥荒等等的大劫数,都是由于人事的不公平、人心的不中和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国与国之间的斗争,无论暂时的胜负如何,结局仍然是两败俱伤,就是暂时胜利的,也将终归于失败。请翻一翻世界各国的历史,就知道赢棋的,到底也都是输了,这就可以知道天理终久是公平的。人心的不平不和,究竟是会被天理裁制的。


    天道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就是过分的,要受到制裁;吃亏的,要受到补益。中国的圣哲,儒家、佛家、老庄的垂训,都是反覆的叮咛,说明这个道理。《易经》上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祸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又说:‘惟天福善祸淫。’(这个淫字,不是单指性欲,而是指一切事情的放纵与过分,可以说就是骄满。又再具体的说,就是骄奢淫逸,贪狠暴横。)淫字的对面就是善。善字的意义甚为广泛,若是要确切的说明,众善都含有谦德的意义,都是以谦德为基本。《易经》是说明天道的书,乾坤两卦是总说天道的大意:乾卦说:‘能利天下,而不言所利’,这就是谦德的意义。坤卦说:‘坤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不敢成也。’这句的解说,是才华不露,功名不居,就是不务名,不夸功,也是谦德的意义。《金刚经》说:‘度尽众生,自觉未度。’又说:‘布施济众,不觉有施。’这是世界最高的道德,也包含了谦德在内。


      再说,孝弟忠信礼义廉耻,都是义务心重,权利心轻。而义务心,是自己觉得我对他还有义务应尽,这就是谦。世间作恶的人,不过是权利心重,没有义务心。古语说,重利轻义,正是谦德的反面。所以,一切道德都在谦德里面:由谦发动,对父母兄弟,就是孝悌;对社会人群,就是忠信礼义廉耻。凡人对于谦德善行,都是恭敬欢喜;而对于骄满恶行,都是怨怒隐恨。那么天道的降福降祸,说是天道,实是人情;说是天降,实由自作啊!上面的文已说过,天道就是人事的表现,《尚书》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华严经》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所以,我们为善加福于人,我们自然还得其福;我们为恶加害于人,我们自然还得其祸。从此可知,我们对面的一切人、一切物,就是天,随处都是有天理存在其中的。除此以外,更没有别的天理可以表现。


      那么我们对他们作事、说话,起念头、表示脸色,都要格外的小心注意。虽然他们或是愚笨,或是怯懦,或是老弱、孤儿、寡妇,无人帮助;我们若是欺淩了他们,我们在不久的将来,我自己、或我的子孙,也会同样的愚懦孤寡,被人欺淩。反过来说,若是我们对于这些无力可怜的人,心存慈愍,并且设法帮助他们,后来我也会得别人的帮助,而我的子孙则永远不会愚懦孤寡,被人欺淩了。这种天理循环的感应果报,有智慧眼光的人,自然能在社会上,一家一家的人事上来观察,更可以在历史上,一个一个善恶的人的结果来证明。这也是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啊!



“五十而知天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谚语,“天人合一”是形容人与天地万物和谐融洽的最高境界。既然天与人是这样息息相关,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探知天命,又如何去守护、遵行他呢?


汉朝的儒家学者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还有两个别的说法,分别是天人相应和天人合德。“天”和“德”,是古人思想与行动的法则。天,是主宰天地不可违抗的力量。德,是古人心里对正义与善良的定义。


天人合一的概念,在儒、释、道三家中,都是开篇明义的要旨。中庸的第一句话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即“上天赋予人的就是人的本性”。追本溯源,上天赋予人的才是一切教化的根本。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人们应该遵奉道,也应该遵奉天。而佛教中说的三十三层天,也是高于凡人的玄妙智慧所在。


古人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了解天命,并身心统一地去实行天命。在观天之道之前,古人几千年来都秉承敬天顺天,信神拜神这样的习俗。《礼记.中庸》说:“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郊社之礼,指祭天地之礼,冬日祭天称“郊”,夏日祭地称“社”,合为“郊社”。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古代天子把治理国家的成功归功于上天的指示、帮助和保佑。
祭天是朝廷吉礼中的第一礼仪,因此荀子讲礼有三本,分别是天地、先祖和君师。春秋时的子产也说出了礼与敬天的关系:“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由此可见,礼乐昌盛,是因为敬天知命,而礼崩乐坏,自然也是因为逆天叛道了。
古人爱自然、保护自然,也是因为他们对天地的尊敬。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说:“天地生万物,而又唯圣人能与天地合其德”,他的窗前草不除去,有人问其原因,他说:“欲常见造物生意。”他认为天地造万物,善良的人会维护万物生机。
程颢说:“天道好生,仁人亦好生。天道无亲,惟仁是与。行与天合,故曰:‘所以事天也’”,他认为世间生灵皆可珍惜,如鱼跃鸢飞,活泼的表现着宇宙生命的和谐,当皇帝折断柳枝时,他劝阻说“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
顺应天时也是一种对天地的敬奉,根据大自然的规律制定历法,安排农业和日常生活。尚书《尧典》中记载,尧帝即位的首要大事就是分命四位大臣,驻守四方之地,观天象,制历法,授民时。
古代有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叫作“月令”,如《礼记·月令》的第一部分,详述正月的日月星辰的变化、动植物的物候特征,而根据这些推断出每个月适宜或忌讳做的事,就叫作奉天时或动善时。


天人合一也叫做天人合德,是指人不但要敬天,还要怀德,在不断反观内省,修正自身的过程之后,获得通彻豁达,观天知命,甚至了悟天机的胸怀与智慧。
由此,孔子提出道德修养中的克己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道家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佛家亦通过修炼,看破因果回圈,超脱出轮回生死。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们不但可以通过自省而获得智慧,也会因为一颗虔诚自省的心而感动上天。殷商史上记载了一段故事,商朝君主成汤在位时,国家久旱无雨,于是成汤沐浴斋戒,修剪头发,在桑林旷野向上天祈祷:“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大意是说,如果朕自身有罪,不要怪罪于百姓,如果百姓有罪,那是因为朕没有带领好他们。因为成汤自责的心非常真诚,话还没有说完,方圆数千里就下起了大雨。成汤的这种敢于反省自身而无所保留,爱民如子的精神,感动天地,也成为后世的典范。


董仲舒在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同时,向汉武帝进言说:“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之灾异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恐惧,其殃咎乃至。”


他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或祥瑞是上天给人们的警示或嘉奖,与国家的兴亡息息相关。他劝谏君主必须按天意行事,当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洪水等灾变发生时,往往都有与其相对的原因。


《说文解字》中说,天垂四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天人感应,因果关系,如影随形。翻开人类历史的各种史料,治世与乱世交替出现,祥瑞与天灾此消彼长。然而,史书也记载下行善者瘟疫不侵、水火不殃,善感天地的故事。正所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得到上天的庇佑,又怎么会没有福分呢?


历史上的一些预言,是先觉高人通过观察天象,预示未来世间的大事与朝代的变迁,如三国时诸葛亮的《马前课》、宋代邵雍的《梅花诗》和明代刘伯温的《烧饼歌》等。


智者见微知著,察人所不察,审慎者会选择趋吉避凶。善良的人自然能得到上天的护佑,也比较能体察天意,达到人与天和谐的境界,敬天顺时,使身心与天道自然统一,自然能常处于不败之地。


古人的智慧中所讲的审时度势,避祸趋福,其实不仅是聪明,是顺应天意的智慧。只有对周遭的形势有深刻的观察能力,这样才能够预先推断事情的走向,而使自己做出避祸趋福的行动。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下面从“天之道”“天之行” “观” “执”“尽”这五个方面试着作浅读。
首字“观”,《说文》中说:“观,谛视也。”谛视就是仔细、详细地察看、审察之意。易经观卦与临卦彼此是“综”卦,都有察看之意,但临是由上往下看,而观是由下往上看。《杂卦传》解释:“临观之义,或与或求。”
唐.张果:“观自然之道,无所观也。不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心深微而无所见,故能照自然之性。
清.刘一明注:“何谓观,格物致知之为观,极深研几之为观,心知神会之为观,回光返照之为观,不隐不聃之为观。”
为何只言“观天之道”?而不言观天地之道呢?  
宋.朱子是这样说的:“道分而为天地,天地分而为万物。万物之中,人为最灵,本与天地同体,然人所受于天地,有纯杂不同,故必见天之道,执天之行,则道在我矣。言天而不言地者,地在其中矣。”
诸家对“道”的一些描述:
《朱子语类》:“《阴符经》所谓自然之道,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变化顺矣。”
《道德经》二十五章描述道:“有物混成,先于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德经》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宋.夏元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宋.朱熹说:“所以循环者乃道也。” 
天之道
地球随太阳转,月球随地球转,地球和月球共同随太阳转。
太阳是恒星是大中位继明不息,是中心,其数为一。
地球行星是小中位绕太阳运行,居太阳与月球之中,其数为二,具双重性,既是内也是外:是月球的中心为内;同时又是太阳的周行体为外。
月球卫星是纯周行体,是外,其小中心是地球,其大中心是太阳,其数为三。 
“在天星象,北辰居其天中,寂然不动而众星拱之随斗标,昼夜旋转周天,此天向一中分造化也。”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观天之道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系辞》:“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系辞》:“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返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易.系辞》:“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易.系辞》:“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现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道有变动,故曰爻。”天道、人道、地道三才之道有变动故称爻。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易.系辞》:“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
 
“圣人之作《易》,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易经“观”卦彖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
《易.系辞》:“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天之行”
明.吕坤这样描述的:“天道于穆,不可窥测,然四时行,百物生,天之行也。”
明. 焦竑:“天之行,无为也。”天无为则物自化。
清.徐大椿 :“天行,天道之转运,所以鼓动万物者也。”
《易.系辞》:“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明生焉。
执者,“手持曰执” ;“执者,操持而卷舒之,则天之运可握矣。”  “自然之行,无所执也。不执以手,而执之以机。”
清.刘一明注:“何谓执,专心致志之为执,身体力行之为执,愈久愈力之为执,无过不及之为执,始终如一之为执。”
执天之行:
易乾卦大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以执天之行以自行,勇猛精进而不止。
宋.俞琰:“人能观天之道而存其观天之道而存其诚,执天之行而自强不息,则与天为徒,尽矣。” 
清.徐大椿:“天行,天道之转运,所以鼓动万物者也。执者,操持而卷舒之,则天之运可握矣。”
“尽”矣。清.徐大椿说:“宇宙之大,皆天之所包。天之体用在我,尚有何出于天之外者乎。”
我们来看唐.宋.元. 明.  清.各家之言:
唐.张果:“观自然之道,无所观也。不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心深微而无所见,故能照自然之性。唯深微而能照,其斯之谓阴。自然之行,无所执也。不执以手,而执之以机。机变通而无系,故能契自然之理。其斯之谓符。照之以心,契之以机,而阴符之义尽矣。” 
唐. 李筌:“天者,阴阳之总名也,阳之精气轻清,上浮为天.阴之精气重浊,下沉为地,相连而不相离。......观天地阴阳之道,执天五气而行,则兴废可知,生死可察。除此之外,无可观执,故言尽矣。” 
宋.俞琰:“自然而然者,天之道也.左旋右转而昼夜弗停者,天之行也。”
宋.俞琰:“人能观天之道而存其诚,执天之行而自强不息,则与天为徒,尽矣。” 
宋.夏元鼎:“要当执天之行,须不离于十二时中。一语一默,一呼一吸,阴阖阳辟,西没东升,风云发泄于七窍,坎离交会于元宫。天以是道而运行乎万化,我是道而操履于一身。”
元.王道渊:“观者,仰观于天也,仰见其天道,日月运行,风云变化,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雨泽。一暑一寒,一来一往,此天道运化以行鬼神,所以生物之大功也。至如在天星象,北辰居其天中,寂然不动而众星拱之随斗标,昼夜旋转周天,此天向一中分造化也。北斗属水,水得六数,何以有七星?南斗属火,火得七数,何以有六星,此水火互交,自然之道也.是以圣人见天道如此,返求于身,观之我身即天地,故执天以行之也。人之一呼一吸,即乾坤阖辟也。水上升,火下降,即日月运行也。”
明. 王文禄:“一阴一阳曰道,阴阳相推曰行,目见曰观,手持曰执。身心体悟,非可拘于手目也。”“观天之道若悟先天,执天之道若体后天。”
明. 焦竑::“天之道,无心也。天之行,无为也。,观而执之,则心无其心,行无其行。岂复有馀事哉。”
清.徐大椿:“天道者,天之所宰所以立乎气之先者也。观者,推测而精察之,则天之体可明矣;天行,天道之转运,所以鼓动万物者也。执者,操持而卷舒之,则天之运可握矣。”
清.刘一明注:“观天道,无为之功,顿悟也,所以了性。执天行,有为之学,渐修也,所以了命能观。能执,用阴阳之道以脱阴阳。”
黄帝公孙轩辕:“天无为而自化,观天之道,所以致中也,执天之行,所以致和也。尽矣,无欠无馀也。” 
综述: “一阴一阳曰道,阴阳相推曰行。 ”“天之道,天心也;天之行,无为也。”  观天之道在致中,执天之行在致和。“观天之道而存其诚,执天之行而自强不息。”


天  星  院

返璞歸真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道法自然 學史悟道回歸本源

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精彩

©(c)2014 daniel 技术提供

首 页

天星学堂

天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