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风水——不如守中

点击这里关注:天星院


《道德经》即是《老子》也。文词古雅、哲理渊深,注家众多,尤感有未尽之处。读来朗朗上口,被誉为哲学长诗,若要真正能够读懂它,的确也有其难度的。

 

贫道诵读《道德经》,竟然发现其与风水学也有密切联系,这真是了不得的文化啊!为了纪念老子的功绩,谨将《老子》书中有关风水学的几点明文写出,用以就教于高明。


一、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对于《道德经》这章的最后一句,《河上公章句》注释是:“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不如守德於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结合河上公注释去思考,觉得老子的话真是警世箴言,既道出了多言的危害,又指出了避免祸患的门径。

 

1、从养生角度理解:舌不多言,神藏于心;耳不多听,精藏于肾;身不多动,意藏于脾;目不多视,魂隐于肝;鼻不多嗅,魄藏于肺,体内真气自然归于本位,浊气化为元气,元气化神气,神气归“虚无”。是故“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当为养生之要。

2、就为政方面而说,多言则政令烦苛,必然加速败亡,如王弼所说:“愈为之,则愈失之也”。历史上,因政令烦苛而败亡的统治者不少:纣,刑罚无度绝于岐山;秦,政令烦苛短暂而亡;隋,炀帝好事唐兵怒起……反之,汉重修养生息有文景之治;唐处清净无为有贞观盛世。就事物因果看,少言则静,静则心清,心清才能守中,守中才几于道。所以守中是为政者不可忘记的治世之道。

3、从风水的角度,理解关于堪舆守中原则:

守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尽可能优化,接近至善至美。《管氏地理指蒙》论穴云: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没,欲其显而不彰扬暴露,欲其静而不幽囚哑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

守中的风水原则早已在先秦时就产生了。《论语》提倡的中庸,就是无过不及,处事选择最佳方位,以便合乎正道。《吕氏春秋 重已》指出: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接,此阴阳不适之患也。”阴阳平衡就是适中。

风水理论主张山脉、水流、朝向都要与穴地协调,房屋的大与小也要协调,房大人少不吉,房小人多不吉,房小门大不吉,房大门小不吉。清人吴才鼎在《阳宅撮要》指出:“凡阳宅须地基方正,间架整齐,若东盈西缩,定损丁财”。

守中的另一层意思是居中,中国历代的都城为什么不选择在广州、上海、昆明、哈尔滨?因为地点太偏。《太平御览》卷有记载:“王者受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洛阳之所以成为九朝故都,原因在于它位居天下之中。

守中的原则还要求突出中心,布局整齐,附加设施紧紧围绕轴心。在典型的风水景观中,都有一条中轴线,中轴线与地球的经线平行,向南北延伸。中轴线的北端最好是横行的山脉,形成丁字型组合,南端最好有宽敞的明堂(平原)中轴线的东西两边有建筑物簇拥,还有弯曲的河流。明清时期的帝陵,清代的园林就是按照这个原则修建的。

4、从处世方法来看,“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蕴藏了巨大的人格魅力,蕴含有静的意境,静的心态。就静而言的成语十分丰富,如:致虚守静,静里乾坤,静观人生,静中取胜,以静制动等等。其意思大抵有两大方面:其一是谓“静中养生”,其二是谓“静中处世”。无论养生方面还是处世方面,持守虚静就会得到好结果。那么,怎么才能持守虚静,达到静的意境,保持静的心态呢?首要做到的是一个“忍”字。

忍者,静之用也。无忍何来静也。忍是有为,倘若人能多忍,忍言、忍辱、任逆、忍诽、忍责、忍难……忍常人所不能忍,才能假以时日达到无为的静的境界。总之,有为的忍是无为的静的基础。道教圣典阐道为“虚无为体,清净为宗,柔弱为用,无为不争”是先忍后静的总原则。只有先从忍言而不辩,忍财而不贪,忍色而不淫做起,才能做到身静、心静、直到达到意静的境界。元末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出家道士必须“出家苦修,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之规诫,这正是老子《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一种阐扬,一种发挥。

5、静者清明,清明者能忍,能忍则不会走极端,故不走极端也当是“守中”的一个内涵。换句话说,老子讲功成身退,知足而止,就是劝诫人们不走进极端。再换句话说,河上公注“守中”为“守德于中”,王弼注橐龠之虚为“守数中”,陈鼓应先生注“不仁”为“无所偏爱”,就是契合了“不走极端”这一内涵的。

总而言之,老子《道德经》第五章提出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既有处世智慧,也有养生思想,还有为政之道;这句警世箴言与前文所说的天地、圣人之道,橐龠之相呼应一致,互相涵通,形成了一个可以适用于世界任何层面的“守中思想”,它和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和思想互相激荡,灵犀互启,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股主流意识,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无比积极的。

天  星  院

返璞歸真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道法自然 學史悟道回歸本源

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精彩

©(c)2014 daniel 技术提供

首 页

天星学堂

天星工具